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痰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痰洩(痰瀉)

基本概念

痰洩,又稱痰瀉,是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明代李中梓《醫宗必讀·洩瀉》篇。此證乃因痰濕內阻,脾失健運所致,其特徵為大便時溏時瀉,夾雜黏液,伴隨胸脘痞悶等痰濕症狀。

病因病機

痰洩之形成,主要源於脾虛失運,水濕內停,聚而生痰,痰濕下注大腸所致。具體機轉包括:

  • 脾虛生濕:脾胃虛弱,運化失常,水穀精微不能正常輸布,反聚為濕濁
  • 濕聚成痰:濕邪久留,凝結成痰,痰濕互結,阻滯中焦
  • 痰濕下注:痰濕之邪不得化解,下走大腸,干擾大腸傳導功能

臨床表現

痰洩患者常見以下症狀:

  • 排便特徵:大便溏薄或如涕狀,時瀉時止,便中常夾雜黏液
  • 消化道症狀:脘腹痞滿,噁心欲嘔,食欲不振,口黏不爽
  • 全身症狀:頭重如裹,肢體困倦,舌苔厚膩,脈滑或濡

鑑別診斷

痰洩當與下列證候相區別:

  • 濕瀉:同為濕邪致瀉,但濕瀉無明顯痰證表現
  • 暑瀉:發於夏季,有明顯暑濕外感病史
  • 食積瀉:有傷食史,瀉下酸臭,噯腐吞酸

治療原則

治療痰洩當遵循:

  1. 健脾化痰:以六君子湯為基礎方加減
  2. 燥濕止瀉:常配伍蒼朮、厚朴等藥
  3. 理氣和腸:佐以木香、砂仁等行氣藥物

歷代醫家對痰洩治療多有發揮,李中梓強調「治痰不理脾胃,非其治也」,張介賓則主張「治痰當先治氣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