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天吊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天吊風
天吊風,又名慢驚風,首見於明代虞摶所著之《醫學正傳》。此證屬驚風範疇,與急驚風相對,以發病緩慢、病程纏綿為特點,多見於小兒,乃因先天不足、後天失養,或久病正氣虧虛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天吊風之成因與「脾虛肝旺」密切相關。小兒臟腑嬌嫩,若稟賦薄弱,或吐瀉日久、誤汗誤下,損傷脾胃陽氣,致使土虛木亢,虛風內動;亦可因熱病傷陰,肝腎陰虧,筋脈失養而見搐搦。其病位主要責之肝、脾、腎三臟,病性屬本虛標實,以氣陰兩虛為本,風動痰擾為標。
臨床表現
天吊風發作時,患兒多見神疲嗜睡、面色萎黃或青白,肢體蠕動或微微抽搐,時作時止,抽動無力。或伴形體消瘦、囟門低陷、四肢不溫、便溏溲清等虛寒之象。與急驚風之壯熱神昏、抽搐劇烈、牙關緊閉有顯著差異。
證型辨析
- 脾陽虛弱型:多以緩慢抽搐、大便溏薄、肢冷為主要表現,治宜溫中健脾、扶土抑木,方選緩肝理脾湯加減。
- 肝腎陰虛型:常見顫抖晦澀、低熱盜汗、舌紅少苔,當滋水涵木,方用大定風珠或三甲復脈湯化裁。
- 脾腎陽衰型(俗稱「慢脾風」):乃天吊風之危候,見昏睡露睛、手足厥冷、呼吸微弱,急當回陽救逆,予固真湯合逐寒蕩驚湯。
治法要點
天吊風治療首重培補根本,或溫陽健脾,或滋養肝腎,佐以熄風止痙。用藥忌峻烈攻伐,當以甘溫、酸甘之品緩調,如人參、白朮、白芍、龜板等。若兼痰濕內阻,可酌加茯苓、陳皮化痰運脾;虛風明顯者,配鉤藤、天麻平肝潛陽。
古籍佐證
除《醫學正傳》外,《幼科發揮》亦云:「慢驚者,因吐瀉日久,中氣大虛而得。」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則強調「慢驚屬陰」,主以溫補。歷代醫家多立足「虛寒」論治,凸顯其與急驚風「實熱」之別。
(註:本文所述方藥需經中醫師辨證指導,此處僅供學術參考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