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天吊驚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天吊驚風,又稱「天釣驚風」,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,屬驚風範疇,首見於《本草綱目》。此證多發於小兒,因痰熱內擾、肝風內動,或外感時邪、引動內風所致,臨床以突發抽搐、目睛上視、角弓反張為主要特徵。
病因病機
- 肝風內動:小兒肝常有余,若情志不調或熱極生風,易致肝陽化風,上擾神明。
- 痰熱壅盛:乳食不節,積滯生痰,痰熱互結,蒙蔽清竅,引動肝風。
- 外感時邪:風熱或暑邪侵襲,鬱而化火,火熾風生,發為驚厥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突然昏迷,四肢抽搐,雙目上翻(天吊),頸項強直,甚則角弓反張。
- 兼症:面色青紫,喉中痰鳴,發熱或無熱,舌紅苔黃膩,脈弦滑數。
辨證分型
- 痰熱型:抽搐頻作,痰聲漉漉,胸悶氣促,宜清熱化痰、熄風開竅,方用羚角鉤藤湯加減。
- 風火型:高熱煩躁,驚厥劇烈,口渴引飲,當瀉火熄風,選紫雪丹或至寶丹急服。
- 驚嚇型:因受驚觸異,驟發抽搐,神怯驚啼,治宜鎮驚安神,如琥珀抱龍丸。
治療原則
以「急則治標」為要,發作時當先止痙,用針刺人中、合谷、太衝等穴;緩則平肝熄風、清熱化痰,或培補脾腎以固本。外治法可配合推拿,如掐老龍、拿肩井,或敷貼吳茱萸粉於湧泉穴引火下行。
古籍記載
《幼幼集成》提及:「天釣者,眼忽上視,手足抽掣,由邪熱痰涎壅滯胸膈」;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則強調「風痰相搏,發為天吊」。歷代醫家多從風、痰、熱立論,治法重視祛邪與調神並重。
此證與現代醫學「小兒高熱驚厥」「癲癇」等病有交叉,然中醫辨治仍依其獨特理論體系,著重整體調理與臟腑平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