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通腑洩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通腑洩熱,又稱「通洩」,屬中醫治法範疇,乃通過通導大腸腑氣、瀉下積滯以清除體內實熱邪氣之重要手段。其理論根源於《黃帝內經》「六腑以通為用」之說,後世醫家張仲景於《傷寒雜病論》中創制大承氣湯等瀉下名方,奠定臨床應用基礎。

核心機理
此治法遵循「瀉陽明之燥熱,奪其實邪」原則,主要針對陽明腑實證。當外邪入裡化熱,與腸道糟粕互結,形成燥屎內阻,可致潮熱譫語、腹滿硬痛、大便不通、舌苔黃燥等症。通腑洩熱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:

  1. 導邪下行:藉瀉下之力使熱結從魄門而出,「釜底抽薪」以截斷熱勢。
  2. 氣機暢達:恢復大腸傳導之職,避免濁氣上攻引發神昏。
  3. 存陰護液:急下存陰,防止熱盛耗傷真陰。

常見分類
根據熱結輕重與陰液虧損程度,臨床多配伍不同瀉下法:

  • 寒下法:適用於燥熱內結而正氣未虛者,方如大承氣湯(大黃、芒硝、枳實、厚朴),峻下熱結。
  • 潤下法:針對腸燥津虧兼熱者,如麻子仁丸以火麻仁配大黃,潤腸通便。
  • 增液瀉下法:用於熱結津傷之證,代表方增液承氣湯,玄參、麥冬、生地合硝黃,滋陰攻下並行。

配伍要義
運用時需注重藥物配伍:

  • 大黃常為君藥,苦寒沉降,生用後下則瀉下力峻。
  • 芒硝軟堅潤燥,助大黃瀉熱通便。
  • 佐以枳實、厚朴行氣除滿,符合「承氣」類方命名內涵。
  • 若見熱毒熾盛,可加黃連、梔子等清熱藥,增強瀉火之效。
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給邪以出路」的治療智慧,不僅用於外感熱病,亦廣泛應用於內科癰疽、中風閉證等裏熱實證,惟須嚴格辨證,把握「腑氣通暢則熱自除」之要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