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通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通洩,為「通腑洩熱」之簡稱,屬中醫治法範疇,主要運用於裡熱實證,尤以腑氣壅滯、熱結內蘊為核心病機。其法承襲《傷寒論》下法思想,通過瀉下攻積、導熱下行,以達「釜底抽薪」之效,為中醫臨床治療熱證實證之重要手段。

理論基礎

通洩法治療核心在於「六腑以通為用」。《素問・五臟別論》云:「六府者,傳化物而不藏,故實而不能滿。」腑氣貴在流通,若熱邪內結陽明,或燥屎阻滯腸道,皆可致腑氣不通,鬱而化熱,甚則熱結旁流。此時當遵「其下者,引而竭之」原則(《素問・陰陽應象大論》),以苦寒瀉下之品通導腑實,使熱邪隨糟粕外泄。

證候特點

適用通洩法之典型證候包括:

  • 陽明腑實證:潮熱譫語、腹滿痛拒按、大便硬結、手足濈然汗出,舌苔黃燥起刺,脈沉實有力
  • 熱結旁流:下利清水穢臭、臍腹絞痛、按之堅硬有塊,伴見口乾舌燥,脈滑數
  • 腑熱上擾:煩躁昏譫、目赤口瘡,兼見腹脹便秘,此乃濁熱上攻之象

代表方藥

臨床常用方劑宗仲景三承氣湯為基礎:

  1. 大承氣湯(大黃、厚朴、枳實、芒硝)
    • 峻下熱結,用於痞滿燥實俱重者
    • 方中芒硝軟堅,大黃蕩滌,佐樸、枳行氣破滯
  2. 小承氣湯(大黃、厚朴、枳實)
    • 輕下熱結,主治痞滿實而不燥者
    • 去芒硝減瀉下之力,重在消痞除滿
  3. 調胃承氣湯(大黃、芒硝、甘草)
    • 緩下熱結,適用燥實偏甚而痞滿不甚者
    • 甘草和胃,制硝黃峻烈之性

配伍精要

通洩法尤重氣機調暢,故常配伍:

  • 行氣藥如厚朴、枳實,助瀉下藥推蕩積滯
  • 活血藥如桃仁、丹皮,針對瘀熱互結之證
  • 養陰藥如玄參、生地,防苦寒傷陰之弊

臨床拓展

後世醫家發展通洩法之應用,如:

  • 溫病學派創宣白承氣湯、導赤承氣湯等,結合臟腑辨證
  • 近代應用於急腹症治療,如腸梗阻、急性膽囊炎等,體現「異病同治」原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