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頭不生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頭不生發

病證名,見於《普濟方》。指小兒頭部毛髮不生,或因病後出現頭髮脫落、稀疏之症。此證多因氣血虧虛,無法上榮於頭皮,致使毛髮失養而成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「髮為血之餘」,毛髮的生長與氣血盛衰密切相關。若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脾胃虛弱,運化失司,導致氣血生化乏源;或久病、大病之後,氣血耗傷,無法濡養頭皮,則見頭不生發。此外,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若調護失宜,亦易致氣血虧損,影響毛髮生長。

證候表現

  1. 氣血兩虛型:毛髮稀疏、枯黃,甚或全無生長;伴面色蒼白或萎黃,體倦乏力,唇甲色淡,舌淡苔薄,脈細弱。
  2. 脾腎不足型:除毛髮不生外,兼見食欲不振、發育遲緩、囟門遲閉,舌淡胖有齒痕,脈沉細。此多因先天腎精不足,後天脾虛失養所致。

治法方藥

  1. 補益氣血:主方選用八珍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加巨勝子(黑芝麻)。八珍湯氣血雙補,巨勝子滋腎益精、烏髮生髮,共奏養血生髮之效。
  2. 健脾補腎:若偏脾虛者,可合四君子湯以益氣健脾;腎精虧者,加熟地黃、枸杞子、菟絲子等填精益髓。

其他療法

  • 針灸:取百會、足三里、脾俞、腎俞等穴,以艾灸溫補氣血,促進毛髮生長。
  • 外治法:以生薑片塗擦頭皮,或配合側柏葉、當歸等浸泡之藥酒外搽,以助局部氣血流通。

此證屬慢性調養之疾,需辨明虛實,緩圖其功。歷代醫家亦強調「治髮先治血,血足髮自生」,故臨證當以調補氣血、滋養臟腑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