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頭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頭衝穴

名詞來源

頭衝為中醫經穴別名,最早見於唐代《千金要方》,《千金翼方》則記載為「頸衝」,並註明「一名臂臑」。後世醫家多將此名稱歸為臂臑穴之別稱。

經絡歸屬

頭衝(臂臑)屬於手陽明大腸經,為該經脈之重要腧穴。位於人體上臂外側,三角肌止點處,當曲池與肩髃連線上,距曲池七寸處取穴。

針灸特性

此穴為手足太陽、陽維脈之會穴,具有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之效。歷代針灸家多用於治療:

  • 上肢麻木不遂
  • 肩臂疼痛
  • 目疾(如近視、目赤腫痛)
  • 瘰癧(頸部淋巴結腫大)

古籍記載

《針灸甲乙經》雖未直接記載「頭衝」之名,但對臂臑穴有詳細論述:「在肘上七寸,腘肉端,手陽明絡,灸三壯,針三分。」明代《類經圖翼》進一步說明其治療範圍「主臂痛無力,寒熱,瘰癧,頸項拘急」。

現代應用

當代針灸臨床上,此穴常配伍:

  • 配肩髃、曲池治肩臂疼痛
  • 配合谷、光明治目疾
  • 配天井、少海治瘰癧

由於其位置鄰近肱骨及重要神經血管,針刺時需注意進針角度與深度,傳統多採直刺或斜刺0.5-1寸為宜。灸法可用艾炷灸3-5壯,或艾條灸5-10分鐘。

此穴名稱演變體現了中醫學術傳承中「一穴多名」的現象,也反映古代醫家對腧穴定位與功效的認知過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