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土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土栗

別稱:琉璃疽、跟疽、牛繭蠶

定義與病徵
土栗為生於足跟部之非化膿性腫塊,其狀如栗,質地堅硬,表面光亮,色黃如琉璃,多因長期足部受壓或行走於崎嶇之地,導致局部氣血瘀滯而成。該症初期腫塊微小,漸長至棗栗大小,通常無明顯痛感,然若外傷破潰,則易引發化膿性感染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症與「氣血阻滯」「經絡不暢」密切相關。足跟為腎經所過之處,若長期受外力磨損或局部氣血運行受阻,則津液停聚為痰,血行不暢成瘀,痰瘀互結,遂發為腫塊。此外,腎氣不足或肝血虧虛者,筋脈失養,亦易因外力肭傷而誘發此疾。

治療原則

  1. 內治法

    • 活血散結:可選用《仙方活命飲》,此方以金銀花、當歸、赤芍等藥為主,具清熱解毒、活血消腫之效,適合氣血壅滯未化熱者。
    • 化瘀通絡:若兼見局部暗紫、觸之硬韌,可加桃仁、紅花、乳香、沒藥等,以增強破瘀散結之力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未潰時可用沖和膏金黃散外敷,以行氣活血、消腫散結。
    • 若已化膿潰破,需切開引流,並外摻輕乳散(輕粉、乳香、赤石脂等)以祛腐生肌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雞眼:多生於足蹠受壓處,中心有角質栓,疼痛明顯。
  • 胼胝:為皮膚角化增厚,範圍較廣,邊緣不清,無局部腫塊。
  • 跟骨骨刺:屬骨質增生,疼痛與行走相關,X光可鑑別。

古籍考據
《外科大成》記載:「土栗,生於足根之旁,黃腫如琉璃,無膿,由行路崎嶇,肭傷筋骨所致。」說明其發病與外力勞損密切相關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此症屬「疽」類,強調治療需分階段,未潰時宜消散,已潰則需排膿生肌。

預後與調護
本病預後多佳,然若反覆受損或感染,恐遷延難癒。平日宜選寬鬆鞋履,避久行崎嶇之路,以減足跟負擔。腎氣不足者可適當調補,如服用六味地黃丸等滋腎之品,以固根本。

(全文以中醫理論為核心,結合古籍論述與辨證用藥,未提及現代醫學建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