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土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土郁

概述
土郁為中醫五郁(木郁、火郁、土郁、金郁、水郁)之一,指脾胃之氣機郁滯不暢的病證,首載於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。脾胃屬土,主運化水穀精微,若因食滯、痰濕、熱蘊等因素導致脾胃功能受阻,氣機升降失司,則形成土郁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飲食不節:過食生冷肥甘厚味,損傷脾胃運化功能,食滯中焦,氣機壅塞。
  2. 痰濕內阻:脾失健運,水濕停聚成痰,痰凝於脾,阻滯氣血運行。
  3. 熱蘊腸胃:外感濕熱或內生積熱,蘊結腸胃,灼傷津液,氣機不暢。

臨床表現
土郁的主要症狀包括:

  • 脘腹脹滿,甚則疼痛拒按。
  • 腸鳴泄瀉,大便溏薄或黏滯不爽。
  • 噁心嘔吐,吐出痰涎或清水。
  • 不思飲食,口黏膩或口苦。
  • 舌苔厚膩,脈濡滑或沉滯。

治療原則
土郁的治療以疏導脾胃氣滯為大法,根據病位及病性不同分而治之:

  1. 滯在上者宜吐:適用於痰食壅滯於上焦,以湧吐法祛邪外出,如瓜蒂散。
  2. 滯在中者宜伐:中焦氣滯,治以理氣和胃、消食導滯,如善奪湯、保和丸等。
  3. 滯在下者宜瀉:濕熱或積滯下注腸腑,宜通腑瀉濁,如枳實導滯丸。

常用方劑

  • 奪郁湯:適用於脾胃氣鬱兼濕滯者,以蒼朮、藿香、陳皮等化濕理氣。
  • 疏土湯:針對痰濕中阻之土郁,以半夏、茯苓、厚朴等健脾化痰。
  • 平胃散:主治濕阻中焦之脘腹脹滿,配伍蒼朮、厚朴、陳皮等燥濕運脾。

相關理論延伸
土郁與五行學説密切相關,脾胃屬土,土氣貴在沖和,既忌壅滯,亦畏虛弱。臨床上,土郁常與其他臟腑鬱證相互影響,如肝氣犯胃(木郁克土)或心火下移(火生土亢)等,需整體辨治。此外,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土鬱奪之」,強調疏通脾胃壅滯為解郁關鍵,後世醫家亦發展出健脾、消導、化濕等多種治法。

總結
土郁的核心在於脾胃氣機失調,治療重點在於恢復中焦升降之職,根據具體病機選用吐、伐、瀉等法,並可結合針灸(如足三里、中脘等穴)以調暢氣機。歷代醫家對土郁的論述豐富,實踐中需結合四診,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