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透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透洩
治療學名詞。屬汗法範疇,為辛涼解表法之具體運用。其法以辛涼解表藥為主,輔以苦寒清裏之品,旨在透過解表以疏泄外邪,同時清泄內蘊之熱,達表裏雙解之效。

理論基礎

透洩之法,源於中醫「表裏同治」思想,適用於表邪未解而裏熱已熾之證。外感溫病初期,常見風熱之邪犯表,兼見內熱鬱結(如咽喉腫痛、煩渴、舌紅苔黃等)。此時若純用辛溫發汗,恐助熱化燥;而單投苦寒,又易冰伏邪氣。透洩則以辛涼透表(如薄荷、牛蒡子)開腠理,佐苦寒泄熱(如黃芩、梔子)直折裏火,使邪有出路。

與相關治法之區別

  1. 與「辛開苦泄」之異
    辛開苦泄重在調暢氣機,多用於濕熱痞滿(如半夏瀉心湯),以辛溫(半夏、乾薑)配苦寒(黃連、黃芩)斡旋中焦;透洩則側重解表清裏,主治表裏同病之熱證。
  2. 與「清氣涼營」之別
    清氣涼營專治熱入營血,需犀角、生地等涼血藥;透洩則針對邪在氣分兼表證,藥性較輕清。

臨床應用

  1. 代表方劑
    • 銀翹散加減:金銀花、連翹辛涼透邪,配伍竹葉、蘆根清泄裏熱。
    • 桑菊飲合黃芩梔子湯:桑葉、菊花疏風透表,梔子、黃芩清泄胸膈之熱。
  2. 適應證候
    • 發熱惡風、頭痛咳嗽(表證)
    • 咽痛口乾、尿赤便秘(裏熱)
    • 舌邊尖紅、苔薄黃或黃白相兼

用藥特點

  1. 辛涼透表藥
    選輕清宣散之品,如薄荷、蟬蛻,取其「透邪外達」之性,避免過汗傷津。
  2. 苦寒清熱藥
    多用黃芩、梔子等,既可泄火,又無礙表邪外透。

此法治療溫病初起或外感風熱夾內熱者,體現中醫「分消走泄」之妙,亦為後世「衛氣營血」辨證中「在衛汗之可也」之實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