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焦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三焦郁

三焦郁,屬中醫郁證之一,最早載於《靈樞·脹論》:「三焦脹者,氣滿於皮膚中,輕輕然而不堅。」後世醫家如《奇效良方·脹滿》進一步闡述其臨床表現,如大小便不通、突然脹滿、脈沉伏等,並依病因病機分虛實兩類,治法各異。

三焦郁的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三焦為「決瀆之官」,主導全身氣機升降與水液代謝。三焦郁的形成,多因情志失調、飲食不節或外邪侵襲,導致三焦氣機壅滯,氣化失常,氣血津液運行受阻,進而出現脹滿、疼痛等症。

  1. 氣機壅滯:情志憂鬱、思慮過度,致肝氣不疏,影響三焦氣機。
  2. 濕熱內蘊:飲食不節,嗜食肥甘厚味,釀生濕熱,阻遏三焦氣化。
  3. 脾虛氣弱:脾失健運,氣虛無力推動,三焦水道不利,以致氣鬱水停。

三焦郁的症狀

根據古籍記載,三焦郁的主要表現為:

  • 皮膚氣滿:患者自覺皮膚脹滿,按壓時有輕浮感而不堅實(《靈樞·脹論》)。
  • 大小便不通:因三焦氣化失常,導致津液輸布障礙,出現便秘或小便不利。
  • 脈象沈伏:氣機郁滯,脈道受阻,故脈來沉伏不顯。

臨床上,依體質與病機可分為:

1. 虛證三焦郁

  • 症狀:皮膚脹滿但不痛,觸之堅硬如殼殼然,氣短乏力,面色萎黃。
  • 病機:多因氣虛無力推動,三焦氣化受阻,脾陽不振。
  • 治法:宜升降氣道,溫補脾元,如用補中益氣湯加減,或六君子湯培土助運。

2. 實證三焦郁

  • 症狀:腹脹拒按,按之堅痛,脘腹痞滿,伴口苦、便秘,舌苔厚膩。
  • 病機:多因食積、濕熱或痰濁內蘊,邪實阻滯三焦氣機。
  • 治法:宜疏氣滌實,如厚朴三物湯行氣除滿,或大承氣湯通腑泄濁,兼濕熱者可合三仁湯化濕行滯。

三焦郁的治療原則

三焦郁的治療,首重調暢氣機,依據虛實選用不同法度:

  • 理氣解鬱:常用香附、柴胡、枳殼疏通三焦氣滯。
  • 化濕行水:若兼濕阻,可用蒼朮、厚朴、茯苓利水滲濕。
  • 健脾助運:虛證宜補,選用黨參、白朮、黃耆健脾益氣。
  • 通腑泄濁:實邪內結,當用大黃、芒硝清導積滯。

三焦郁與其他郁證的鑒別

三焦郁與肝鬱氣滯、痰濕鬱結等證有所不同:

  • 肝鬱氣滯:以脅肋脹痛、情緒抑鬱為主,少見皮膚脹滿。
  • 痰濕鬱結:多伴胸悶痰多,舌苔厚膩,而三焦郁更側重氣滿於皮膚與二便異常。

中醫古籍參考

除《靈樞·脹論》外,《奇效良方》進一步提出三焦郁的辨證論治,後世醫家如《醫學入門》、《醫宗金鑒》亦多有補充,使三焦郁的理論與臨床辨治更趨完備。

綜上,三焦郁的核心在於氣化失司,氣滿皮膚,治法需辨清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