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稜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三稜針
定義與源流
三稜針為中國傳統醫用針具之一,形制特殊,針身呈三稜柱狀,尖端銳利,又名"鋒針"。其源流可追溯至《黃帝內經》時期,《靈樞·九針論》中即有記載,列為九針之一。古代醫家認為三稜針具有"瀉熱出血"之功,專用於刺絡放血療法。
形制與材質
傳統三稜針以精鋼鍛造而成,現代則多採用不銹鋼材質。針長約四寸(約13釐米),針體截面呈三角形,稜角分明。根據《古今醫統》所述:"鋒針......今之所謂三稜者是也",明確指出三稜針即為古代鋒針之現代稱謂。
中醫應用
1. 治療原理
在中醫理論中,三稜針主要應用於"刺血療法",其作用機理包括:
- 疏通經絡:通過刺破血絡,化解局部氣血瘀滯
- 清瀉熱毒:《黃帝內經》稱其"瀉熱出血",對實熱證有特殊療效
- 祛瘀生新:通過放出瘀血,促進新鮮氣血生成
2. 臨床應用
根據古代文獻記載與現代中醫實踐,三稜針主要用於:
- 眼科疾患:《眼科菁化錄》記載用於"胞瞼生瘡"、"椒瘡"等眼病治療
- 熱證實證:高熱、咽喉腫痛等熱邪熾盛之症
- 瘀血阻絡:如靜脈曲張、局部瘀腫等病症
- 皮膚疾患:如頑固性癤腫、丹毒等
3. 操作方法
三稜針主要採用以下幾種刺法:
- 點刺法:快速淺刺皮膚特定穴位
- 散刺法:在病灶周圍多點淺刺
- 挑刺法:刺入皮膚後挑破特定部位
歷史文獻記載
《靈樞·官針》記載:"四曰鋒針,取法於絮針,筩其身,鋒其末,長一寸六分,主癰熱出血。"《古今醫統》亦明確指出鋒針即三稜針,強調其瀉熱出血的特性。眼科專著《眼科菁化錄》則詳細記載了三稜針在眼科手術中的具體應用方法。
現代中醫運用
現代中醫臨床中,三稜針仍然是刺血療法的主要工具,常與毫針配合使用。其適應症經臨床發展,已擴展至以下領域:
- 急症處理:如高熱驚厥、中暑等
- 痛症治療:如偏頭痛、關節痛等
- 皮膚病變:如銀屑病、濕疹等頑固性皮膚病
- 代謝性疾病:如高血壓、高血脂等
三稜針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特殊針具,其獨特的治療方法與顯著的臨床效果,在當代中醫治療體系中仍佔有重要地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