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羶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羶中
1. 人體部位名
羶中為前胸正中、兩乳之間的區域,是任脈所行之處,亦為羶中穴所在之位。此處與心肺功能密切相關,中醫視為「氣海」之一,主司氣機升降,為宗氣匯聚之所。
2. 經穴名
羶中穴,出自《靈樞·根結》,別稱元兒、上氣海,屬任脈。此穴為足太陰脾經、足少陰腎經、手太陽小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與任脈之會,亦為心包募穴及八會穴之氣會。
- 定位:胸部前正中線上,平第4肋間隙,兩乳頭連線中點。
- 解剖層次:淺層分佈有第四肋間神經前皮支,深層為乳房內動、靜脈前穿支。
- 主治:
- 肺系病證:咳嗽、哮喘、胸悶。
- 心系病證:胸痛(如心絞痛)、心悸。
- 氣機失調:呃逆、噎膈。
- 婦科乳疾:乳汁不足、乳腺炎。
- 情志病:鬱證、善太息(氣鬱不舒)。
- 刺灸法:針刺可沿皮平刺0.3-0.5寸;艾灸可用艾炷灸5-7壯,或艾條溫灸10-20分鐘,以激發氣機。
3. 臟象概念
《靈樞·脹論》言:「羶中者,心主之宮城也。」此指心包絡,為心之外圍,具護衛心神之功。中醫認為,心包代心受邪,羶中區域的病變常反映心包功能異常,如熱陷心包證見高熱神昏,亦與此相關。
理論延伸
- 氣會羶中:八會穴中,羶中總司氣機,凡氣滯、氣逆、氣虛之證皆可調治。如《難經》云:「氣會羶中,疏氣導鬱。」臨床配內關、太衝可寬胸理氣。
- 與宗氣關係:羶中為宗氣(水穀精氣與自然清氣結合而成)聚積處,影響呼吸與血行。宗氣不足可見聲低氣短,調此穴可補益。
此穴兼具局部治療與整體調節作用,為中醫調氣之要穴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