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羶中發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羶中發疽
病名:羶中發疽,出自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三,又稱「羶中疽」,屬外科癰疽範疇。
病因病機:
本病多因情志鬱結、飲食不節,或外感風熱邪毒,導致氣血瘀滯,凝聚於羶中穴(即胸骨正中,任脈所經之處)而成。七情內傷,氣機不暢,或脾胃濕熱內蘊,皆可化火生毒,發為癰疽。若正氣不足,則毒邪易深陷,病勢加重。
臨床表現:
初起時,患者羶中穴處可見腫塊,色紅灼熱,疼痛明顯,隨病情發展,局部可化膿潰破。伴隨症狀包括胸悶、煩躁、口乾、舌紅苔黃,脈數等熱毒熾盛之象。若膿成不潰,或潰後久不收口,則多見氣血兩虛之證。
治療原則:
以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結為主。初起屬實熱證者,宜內服仙方活命飲、黃連解毒湯等方劑;若膿成未潰,可配合托毒透膿之劑,如透膿散。外治方面,初期可敷貼金黃散、玉露散以消腫止痛,膿成則切開引流,後期以生肌散促其收口。
辨證分型:
- 熱毒熾盛證:局部紅腫熱痛明顯,伴發熱、口渴,治宜清熱瀉火解毒。
- 氣滯血瘀證:腫塊堅硬,疼痛如刺,舌暗紅或有瘀斑,治宜行氣活血、散結消腫。
- 氣血兩虛證:潰後膿水清稀,久不生肌,面色蒼白,治宜益氣養血、生肌斂瘡。
相關記載:
《證治準繩》指出此病「多緣氣血凝滯,或七情過極所致」,強調調暢情志與早期治療之重要性。歷代醫家多從癰疽論治,結合局部與全身症狀,辨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