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羶中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羶中疽
病名
羶中疽,又稱羶中發疽或羶中發,屬中醫外科病症之一,見載於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三。此病多發於胸前羶中穴部位(位於兩乳之間,屬任脈要穴,為氣之會),因臟腑失調、氣機壅滯,尤以肝氣鬱結為主要病因,導致局部氣血凝滯,化熱成毒而生疽。
病因病機
- 情志失調:長期憂思惱怒,肝失疏泄,氣鬱化火,循經上擾胸膺。
- 飲食不節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積熱,上蒸於胸。
- 正氣虛弱:氣血不足,衛外不固,外邪乘虛內襲,與內熱相搏,發為癰疽。
臨床表現
- 初期:患處生粟米狀硬結,色紫堅硬,逐漸焮紅腫脹,疼痛加劇。
- 全身症狀:憎寒壯熱、頭痛煩渴,甚則口苦咽乾。
- 變證:若熱毒熾盛,可見煩躁作嘔、唇焦渴飲;若正虛毒陷,則瘡色晦暗,難潰難消。
辨證論治
-
熱毒初熾(腫痛期)
- 治法:清熱解毒,消腫散結。
- 方藥:仙方活命飲(金銀花、白芷、當歸等)加蘇葉、薄荷以疏表透邪。
-
毒盛壅滯(釀膿期)
- 兼見煩躁嘔逆:急投奪命丹(含黃連、黃芩等)瀉火解毒,防內陷。
- 膿成未潰:用托里透膿湯(人參、黃耆、皂角刺等)扶正托毒。
-
正虛毒戀(潰後期)
- 瘡色淡白、久不收口:以十全大補湯(四君子湯合四物湯加肉桂、黃耆)補益氣血,促生肌斂瘡。
預後與轉歸
若失治誤治,毒邪內陷,可能穿膜透膿,傷及肺絡,則成危候。臨床須與乳癰、肺癰等鑑別,治法可參見癰疽相關條目。
(註:本文所述方藥需依個體證候加減,臨床應遵醫囑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