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酒洩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酒洩瀉
病證名,見於《醫略六書·洩瀉》,又稱酒洩。此證因過量飲酒,損傷脾胃所致,屬中醫「洩瀉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酒性濕熱,過飲則濕熱內蘊,困阻脾胃,致運化失司。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濕,若脾胃受損,則水濕不化,下注大腸,遂成洩瀉。此外,酒毒蘊結,亦可擾亂腸道氣機,使清濁不分,加重瀉下症狀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腹瀉不止,糞質溏薄或夾雜未消化食物,瀉後肛門灼熱。
- 兼症:脘腹脹滿、噁心嘔吐、口乾口苦、身熱煩躁、小便短赤。
- 舌脈: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或濡數。
證型辨析
傷酒洩瀉多屬濕熱型洩瀉,與一般寒濕洩瀉不同。寒濕洩瀉多因外感寒濕或飲食生冷,症見瀉下清稀、腹痛喜溫;而傷酒洩瀉以濕熱為患,瀉下臭穢,伴隨熱象。
治療原則
以清熱化濕、健脾和中為主,常用方劑如:
- 葛花解酲湯(《脾胃論》):專治酒積傷脾,方中葛花、茯苓、白豆蔻等化濕醒脾,配合黃芩、黃連清熱解毒。
- 黃芩滑石湯(《溫病條辨》):適用於濕熱蘊結,瀉下急迫者,以黃芩、滑石清利濕熱。
- 參苓白朮散加減:若久瀉傷脾,可佐以健脾益氣之品,如黨參、白朮、山藥等。
相關古籍論述
- 《醫略六書》指出,酒洩因「酒濕傷脾,運化失常」,強調調理脾胃為要。
- 《景岳全書·洩瀉》提及:「酒客多瀉,由濕熱之毒流於下焦」,說明酒毒與洩瀉之關聯。
傷酒洩瀉為飲食不節所致,其病機與濕熱蘊脾密切相關,治療上需標本兼顧,既清濕熱,又護脾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