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稜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上稜骨,又稱「髃骨」,為中醫骨傷科專有名詞,首見於清代《傷科匯纂》。此骨位於肩部前外側,屬肩胛骨之一部分,具體指肩胛骨喙突外側之隆起部位,與鎖骨外端及肱骨頭相銜接,構成肩關節之重要結構。

從經絡學論,上稜骨所在位置為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少陽三焦經所過之處。其生理功能主司上肢抬舉、外展等動作,若此骨受損,可致「肩不舉」或「臂痛不可移」等症,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要旨》有云:「髃骨者,肩端之骨,即肩胛骨臼端也。」

在骨傷辨證方面,上稜骨損傷多因跌扑、墜擊等外力所致,可分為「骨錯縫」(關節微脫位)與「骨斷裂」兩類。清代《傷科補要》記載:「若髃骨脫臼,其患處必高聳,手臂不能動轉。」此類證候常伴隨經脈氣血瘀滯,可見局部腫脹青紫,按之痛劇。

治療上,歷代醫家重視手法復位。明代《證治準繩》載「上髎法」,強調需「先揉筋結,後按骨位」。配合內服藥物,早期宜用活血化瘀之劑如復元活血湯,後期則以續筋接骨為主,可選用接骨丹加減。

此骨與現代解剖學之「肩峰」部位相類,然中醫特別注重其與經絡氣血之聯繫,此為中醫學獨特理論體系之體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