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捨脈從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捨脈從證,乃中醫辨證論治之重要法則,屬「四診合參」範疇中的特殊情形。當脈象與症狀相矛盾時,醫者審度病機,判定症狀更能反映疾病本質,遂以證候表現為施治準繩。此說首見於《內經》,經張仲景《傷寒論》臨床發揮,至明代李中梓《醫宗必讀》明確提出,成為中醫診斷學關鍵辨證原則。

理論淵源與經典論述
《素問·徵四失論》已警示「診病不問其始,卒持寸口,何病能中」,揭示單憑脈診之弊。《傷寒論·陽明病篇》載:「陽明病,脈遲,雖汗出不惡寒者,其身必重,短氣,腹滿而喘,有潮熱者……大承氣湯主之。」此即典型捨脈從證案例:脈遲本主寒證,然結合潮熱、腹滿等陽明腑實症狀,反用寒下峻劑,後世視為「脈證從舍」之範式。

臨床辨證要點

  1. 真寒假熱證識別:如《景岳全書》所述「陰盛格陽」證,患者面赤煩躁似熱(假象),然脈沉微欲絕、下利清穀(本質),當捨棄面赤假熱之症,依脈象投姜附回陽。
  2. 邪實閉阻脈道:瘀血、痰濁內結可致脈象失真。《金匱要略》胸痺病「陽微陰弦」之脈,臨床可見痞滿、刺痛等症明顯而脈象變化不著,需據證用栝蔞薤白劑通陽散結。
  3. 臟氣偏勝脈變:如肝陽化風證眩暈劇烈,因風火激蕩脈反弦勁,若拘泥「急則治標」平肝潛陽,反易忽略舌絳、顫動等陰虛本質,當從滋陰息風立法。

歷代醫家實踐
李東垣《脾胃論》治陰火證,患者身熱倦怠、脈洪大似外感,實則元氣不足,創補中益氣湯「甘溫除大熱」,正屬捨脈從證;吳又可《溫疫論》強調疫邪伏膜原時「脈不顯而證惡」,主用達原飲直搗病所,皆體現「證真脈假」時的決斷智慧。

現代臨床延伸

  1. 腫瘤化療後證治:常見舌紫暗瘀斑與虛弱脈象並見,周仲瑛提出「瘀毒內結」證,活血解毒劑每見奇效,突破「虛證忌攻」常規。
  2. 急症處理:如休克早期面蒼肢冷(虛寒徵兆)而脈數有力,須辨別熱深厥深,參考王永炎院士「毒損絡脈」說,急予清熱解毒通絡。

此辨證心法實質是「治病求本」思想的延伸,清代周學海《讀醫隨筆》闡發尤精:「脈象如衣裳,證候似軀體,衣不合身時,豈可削足適履?」道出捨脈從證的真諦在於透過現象抓本質,絕非簡單否定脈診價值,而是更高層次的四診融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