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神不守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神不守捨
證名,指心神失於藏守,導致神志異常的一種病證。首載於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卷一,多因七情過極、痰火擾心,或心氣不足、陰血虧虛等,致使心神失養、浮越不斂而成。
病因病機
- 七情內傷:驚恐憂思過度,損傷心脾,心失所養,神無所依。
- 痰火擾神:情志鬱結化火,煉液為痰,痰火上蒙心竅,神明失守。
- 氣血不足:心脾兩虛,氣血衰少,神失所藏;或久病耗傷陰血,虛陽浮越,神不內守。
- 瘀血阻絡:氣滯血瘀,心脈閉阻,神機失運,亦可致神志異常。
臨床表現
- 神思恍惚,注意力涣散,記憶減退,做事多忘。
- 妄言妄見,言語錯亂,或喃喃自語,舉止無序。
- 情緒不穩,時悲時喜,或無故驚恐,夜寐不安。
- 兼見面色少華、心悸氣短(氣血虛),或面赤口苦、煩躁易怒(痰火擾心)等症。
治法與方藥
- 化痰安神:適用於痰火擾心者,以十味溫膽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神、竹茹等)清心豁痰,或半夏茯神散理氣化痰、鎮驚安神。
- 補養心脾:心脾兩虛者,選歸脾湯益氣補血、健脾養心;陰血不足者,用養心湯(黃耆、茯苓、當歸、川芎等)調營安神。
- 活血通絡:瘀阻心脈者,予血府逐瘀湯活血化瘀、通竅醒神。
- 鎮攝浮陽:若陰虛陽亢、虛火上擾,可配合天王補心丹滋陰清熱,收斂浮神。
與相關證候鑑別
- 心悸怔忡:以自覺心跳驚慌為主,多屬心氣血虛或痰瘀阻絡,未必伴神志異常。
- 癲狂:神不守捨證輕者易與癲病(沉默寡言)混淆,重者類似狂證(躁動罵詈),然癲狂多因痰火壅盛或陰陽失調,病機更深。
此證常見於思慮過度、長期憂鬱或體質虛弱者,中醫治療強調辨證論治,調暢氣機以復神明之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