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沈鳳輝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沈鳳輝
沈鳳輝,字丹彩,清代江蘇嘉定人,為清代中醫學術領域之重要醫家。早年習舉子業未成,遂轉而承襲家學,專攻岐黃之術。其學醫過程頗為艱辛,自述資質魯鈍,初讀《黃帝內經》、《難經》等典籍十年,仍未能窺其堂奧。後潛心研習晉唐以降諸醫家著作,如張仲景《傷寒雜病論》、孫思邈《千金方》等,歷經多年刻苦鑽研,方漸悟醫理。
沈鳳輝以勤補拙,凡臨證有所得,必詳加記錄,積累成篇,終成一方名醫。其治學嚴謹,著述甚豐,包括《綱垣錄》、《醫譜》、《濟世握靈方》及《傷寒譜》等,然多數散佚,唯《傷寒譜》得以傳世。
學術特色與貢獻
- 傷寒論研究
沈鳳輝深受張仲景學說影響,《傷寒譜》一書體現其對《傷寒論》之深入詮釋。書中不僅闡發六經辨證體系,更結合臨床實務,探討外感熱病之傳變規律與治法。其論述側重「因證施治」,強調「方證相應」,對後世傷寒學派發展有一定啟迪。 - 醫理與臨證結合
沈氏注重理論與實踐並重,推崇「讀古人書,驗今人病」之學風。《濟世握靈方》雖已佚,據傳載錄其臨床驗方,反映其善於融匯歷代醫家之長,並根據病機靈活化裁。 - 針藥並用
其著作《綱垣錄》據考證涉及針灸與方藥配合之療疾思路,顯示沈鳳輝不僅精通方脈,亦重視經絡辨證與針刺技法,體現清代醫家「針藥合一」之治療特色。
歷史評價
沈鳳輝雖自謙「資質魯鈍」,然其治學態度與臨床成就,恰印證中醫「博極醫源,精勤不倦」之精神。其學術軌跡反映清代醫家如何透過紮實的文獻研究與臨床驗證,深化經典理論的應用,對江南地區醫學發展具有一定影響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