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沈志裕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清代醫家沈志裕,字怡庵,浙江平湖人,為瘍科名家。其學醫歷程頗具特色,中年方涉岐黃之術,卻能以精深悟性融合《內經》、《難經》之要旨,尤擅將"審證求因"理論運用於外科證治。

學術特點首重"四診合參",主張瘍科診療須"先察虛實陰陽,審辨血脈臟腑經絡"。其辨證體系深受陳實功《外科正宗》影響,卻另創"升降開闔"之說,認為瘍證雖發於體表,實與五運六氣、經絡流注密切相關。臨證特重"脾胃爲後天之本"思想,常以香砂六君子湯化裁爲治療基礎。

製藥工藝方面,獨創"升降膏丹"系列方劑:

  • 升劑多含麝香、穿山甲等,取"载藥上行"之效
  • 降劑善用牛膝、赭石,引火下行
  • 特製"三仙丹"(紅升丹、白降丹、黃升丹)比例獨特

所著《瘍科遺篇》(又稱《片石居瘍科治法輯要》)由其子沈竹泉整理,現存清光緒九年刻本。全書分爲"辨疽癰篇"、"療疔瘡論"等八卷,載有獨特"火針排膿法"與"藥線引流術"。另傳《救急良方》已佚,據地方志記載,該書收錄"青囊神效散"等急救驗方。

其學術影響主要體現於:

  1. 發展"托裏透膿"法治療陰疽
  2. 改良傳統"烙法"爲"溫熨療法"
  3. 創立"瘍科三部辨證"(初起、成膿、潰後)

醫案特色在於詳記患者體質與節氣變化,如道光六年治"背疽案",結合運氣學說,以五積散加減收功。其診治思路體現"外科必本於內"的整體觀,對浙北外科學派發展影響深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