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洩
病名,為因腎陽虛衰、閉藏失職所致之泄瀉,其特徵為黎明時分(五更)腹痛腸鳴、大便溏瀉,故又稱「五更泄」或「五更瀉」。首見於宋代許叔微《普濟本事方》,後世醫家如《世醫得效方》《張氏醫通》等皆有詳述,列為腎虛泄瀉之典型證型。

中醫病機

腎為先天之本,主司二便,尤賴腎陽(命門之火)溫煦脾土,助其運化水穀精微。若腎陽不足,命門火衰,則脾土失溫,水濕不化,下注大腸而成泄瀉。夜間陰寒旺盛,至黎明陽氣未振之時,陰寒內盛而陽氣難以升發,故腹痛、腸鳴、泄瀉多發於此時,所謂「陰極而陽未復」之候。

臨床表現

  1. 時間特性:瀉泄固定於五更(凌晨3-5時),多為「洞瀉」(急迫如水狀),瀉後稍安。
  2. 兼症:腹部隱痛、喜溫喜按,腸鳴輾轉,腰膝酸冷,面色黧黑或蒼白,四肢不溫,小便清長。
  3. 舌脈:舌質淡胖、苔白滑,脈沉細或尺脈弱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世醫得效方》卷五載:「腎洩腹痛無定處,似痢非痢,骨痛面黧,腰腳時冷」,以「安腎丸」主治,並配七氣湯送服。
  • 《張氏醫通》卷七明確指出:「五更瀉是腎虛失其閉藏之職」,強調其病機在腎陽不固,瀉必於天亮前作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療以「溫補腎陽、固澀止瀉」為原則,經典方劑如下:

  1. 四神丸(《證治準繩》):補骨脂、肉豆蔻、吳茱萸、五味子、生薑、大棗,補命門火而暖脾止瀉。
  2. 震靈丹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禹餘糧、赤石脂等,溫澀兼施,固攝下元。
  3. 胃關煎(《景岳全書》):熟地、白朮、乾薑等,溫腎健脾,適合兼脾虛者。

鑑別診斷

需與「脾虛泄瀉」「肝鬱乘脾泄瀉」區別:

  • 脾虛泄瀉多因勞倦或飲食所傷,泄瀉無固定時間,伴食少腹脹;
  • 肝鬱泄瀉則隨情緒波動,腹痛即瀉,瀉後痛減。
    腎洩關鍵在於「陽虛晨瀉」,辨證首重腎陽不足之象。

附錄

此證屬「腎虛五更泄瀉」範疇,與「大腸泄」「濡泄」等有別,乃中醫「臟腑功能失調」致瀉之代表,臨床需細察陰陽虛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