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虛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虛洩
病名,指於每日黎明時分(五更)出現腹瀉的病證,又稱「腎洩」或「腎虛五更洩瀉」。此症首見於元代《世醫得效方·大方脈雜醫科》,書中記載:「五味子散,治五更天明溏洩一次,名腎虛洩。」明確指出其臨床特徵為晨間腹瀉,並與腎氣虛衰相關。

中醫病理機制

  1. 腎陽不足,火不暖土
    中醫認為,腎為先天之本,主司二便。若腎陽虛衰,無法溫煦脾土,則脾失健運,水穀不化,下趨大腸而致瀉。黎明時分(五更)為陽氣初升之際,腎陽虛者此時陰寒內盛,陽氣未能及時振奮,故腹瀉多發於此時。
  2. 命門火衰,固攝無權
    腎陽又稱「命門之火」,具有固攝大腸的功能。腎虛洩患者因命門火衰,大腸失於溫養,水濕停滯,導致大便溏薄,甚則完全不化,呈現「完穀不化」之狀。
  3. 與肝脾的關聯
    肝主疏泄,脾主運化。若腎陽不足,連帶影響肝之疏泄功能,可能出現情志抑鬱或胸脅脹滿;脾虛則濕濁內生,加重腹瀉症狀,形成「肝鬱脾虛」兼「腎陽虛」的複雜病機。

臨床表現與辨證

  • 主症:五更時分(清晨3~5時)腹瀉,大便溏薄或完全不化,腹中隱痛,得溫則減。
  • 兼症:腰膝酸軟、畏寒肢冷、小便清長、舌淡苔白、脈沉細無力等腎陽虛症候。
  • 鑑別診斷
    • 脾虛泄瀉:腹瀉時段不固定,多伴食少腹脹,無明顯腰膝冷痛。
    • 肝鬱乘脾泄瀉:腹痛即瀉,瀉後痛減,與情緒波動相關。

中醫治療方向

  1. 溫補腎陽
    常用方劑如「四神丸」(補骨脂、肉豆蔻、吳茱萸、五味子),專治五更瀉,功能溫腎暖脾、固腸止瀉。
  2. 健脾益氣
    若兼脾虛濕盛,可合「參苓白朮散」或「附子理中湯」,以強化運化功能。
  3. 輔以固澀
    針對久瀉滑脫者,加用「赤石脂禹餘糧湯」或「訶子散」,以收斂固腸。

古籍論述補充
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提及:「腎為胃關,開竅於二陰,故腎陽衰則陰寒盛,而糟粕不固。」強調腎陽對二便的調控作用。
  • 《醫宗必讀》將泄瀉分為九類,其中「腎泄」列為獨特證型,治法以溫補下元為要。

腎虛洩的辨治需緊扣「腎陽虛」本質,結合脾、肝功能調理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