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生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生注
病證名,為九注之一,屬中醫古籍所載之傳染性病證。此名源於《諸病源候論·生注候》,其稱「注者住也」,意指病氣滯留纏綿,既可停駐於患者體內,又易傳染他人。發病之機,多因患者自身陰陽失調、氣血虛弱,復與染病者共處或密切接觸,致「注氣」流移相染,症狀遂與病者相似,故名「生注」。
此證之表現頗為複雜,初期常見心脅疼痛,痛處遊走不定;數日後,痛感轉移至周身,牽引掣痛,甚則衝擊心脅,如絞如刺。遷延日久,患者可現顏面與目眥發赤,膚色晦暗,呈青黑之象,精氣虧損;兼見咳嗽氣逆、下痢等虛損之候。
中醫病機分析:
- 邪氣伏留:生注之邪多夾雜穢濁之氣,趁虛內侵,潛伏三焦或經絡,與正氣相搏,故痛無定處。
- 氣血逆亂:注氣阻滯,導致氣機升降失常,血行不暢,故見心脅絞痛、移易牽掣。
- 臟腑傳變:久病邪深,上犯肺絡則咳逆,下迫腸腑則下痢;若耗傷肝血腎精,則面目色敗,此為肝腎陰虧之徵。
與九注之關聯:
「九注」為古代對多重傳染性病證之統稱,生注屬其一,與「死注」、「邪注」等並列,皆強調病氣流注、相染為患之特性,然生注更側重於活人相傳之病理特點。
附:古籍補充
《諸病源候論》曾述此證治當「調和陰陽,祛其注氣」。後世醫家多從扶正辟穢立法,如以芳香化濁、活血通絡之劑,驅邪外出;若見虛象,則兼施益氣養血之法,緩其纏綿之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