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省嗜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省嗜慾
省嗜慾為中醫養生術語,意指節制對外物的欲求與貪念,以維繫身心平衡。《淮南子·精神訓》提出:「胸腹充而嗜慾省,則耳目清,聽視達矣。」此論述闡明,當人體內氣血充盈,配合外在欲念的斂藏,可促使人體官竅功能清明,進而達到養生延年之效。

從中醫理論而言,嗜慾過度會損傷五臟精氣,尤以「心」「腎」二臟為要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恬惔虛無,真氣從之。」強調心神安定、淡泊物欲,方能令先天之精(腎)與神明之主(心)相濟,氣血運行暢達。過度追求聲色、口腹之慾,易導致「相火妄動」(腎中虛火偏亢)或「心神浮越」,出現煩躁、失眠、腰膝酸軟等虛損之症。歷代醫家如朱丹溪在《格致餘論》中亦指出:「嗜慾所奪,其陰易虛」,說明縱慾會耗損陰液,破壞陰陽平衡。

就攝生實踐而言,省嗜慾非謂禁慾,而是依《中庸》「發而皆中節」之理,使情志與需求有所節度。中醫注重「七情和諧」,認為適當調控慾念,可避免情志過極引發氣機紊亂(如鬱怒傷肝、思慮傷脾)。清代醫家汪昂在《勿藥元詮》中歸納:「調息寡言,薄滋味,省思慮,節嗜欲」,將節制慾望列為養生根本之一,與飲食、情志調攝並重。

此概念亦與道家「少私寡欲」思想相合,反映中醫養生「形神共調」的特色——外在行為的收斂(省嗜慾)可促進內在氣血調和,終至「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」(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)之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