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屍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屍注
病名,為九注之一,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屍注候》。此病由屍氣傳染,或感應穢濁不正之氣,致邪毒內侵,臟腑氣血失調而成。其病機與「屍疰」「傳屍勞」等相關,屬古代中醫對慢性傳染性、消耗性疾病的統稱,涉及勞瘵(結核病)、瘴疫等範疇。
臨床表現:
患者初期多見寒熱交替,發作無時,體力漸衰(寒熱淋瀝);神情沉鬱寡言(沈沈默默);腹部脹滿疼痛,氣機壅滯(腹痛脹滿);呼吸不暢,氣逆上衝心胸,波及兩脅(喘息不得,氣息上衝心胸,旁攻兩脅);腰脊拘急牽引疼痛(攣引腰脊);全身沉重乏力(舉身沈重);精神恍惚,思緒混亂(精神雜錯,恆覺惛謬)。每逢節氣交替,病情加重(每逢節氣改變,輒致大惡),久病不癒則氣血耗竭,形體衰敗(積月累年,漸就頓滯),終至死亡。古人觀察其具傳染性,可累及親族(死後復易旁人,乃至滅門),因「屍病注易旁人」,故稱屍注。
病因病機:
- 外感屍氣:接觸亡者穢氣,或居處不潔,感應瘴厲邪毒。
- 正氣虛弱:內傷勞倦、氣血不足,邪乘虛入,潛伏三陰,纏綿難癒。
- 蟲蝕為患:古醫家認為「癆蟲」侵蝕五臟,與屍注傳變相關,如《三因方》提及「癆疰」蟲患致「慘怛不樂」。
相關文獻補充:
- 《太平聖惠方》將屍注歸於「五屍」範疇,強調其「變動多端」,可引發癰疽、癲狂等變證。
- 明清醫家如龔廷賢《壽世保元》指出,此病「陰陽俱損」,需調補脾腎,兼祛瘀殺蟲。
鑑別診斷:
與「鬼注」相似,然鬼注偏重卒然昏厥、邪祟為患;屍注則以漸進性虛損、傳染為特徵。
附:治法思路(援引古籍)
古代醫方多從解毒、化瘀、補虛入手,如《千金要方》用獺肝散治傳屍勞,《醫學入門》提倡益氣養陰配合雄黃、麝香等辟穢。然具體用藥須依據脈證,非執一不變。
此病反映古代中醫對慢性傳染病的深刻認識,其描述融合症狀學與病因推論,具重要文獻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