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蝨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蝨瘤
病名,指因蝨蟲聚集成團而形成之瘤狀病變,屬中醫外科奇證,記載於《稽神錄》等古籍。
病因病機
中醫理論認為,蝨瘤之成因與「蟲毒」「濕熱蘊結」「腠理不密」相關:
- 蟲毒侵襲:蝨蟲寄生體表,長期叮咬吮血,其穢濁之毒滯留皮下,與氣血搏結,化生瘡瘤。
- 濕熱內蘊:患者素體濕熱偏盛,或居處潮穢,濕熱之邪熏蒸肌膚,促使蝨蟲孳生,繼而凝聚成瘤。
- 正虛腠疏:氣血虛弱或衛表不固者,腠理失於密緻,外蟲易乘虛而入,久聚成疾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特徵:瘤體突起如盂碗,觸之柔軟或堅韌,表面或有瘙癢、潰瘍,破潰後可見蝨蟲湧出。
- 全身症狀:或伴身重倦怠、皮膚瘙癢不休,瘤潰後因蟲毒外泄,反覺體輕(如《稽神錄》所述「出蝨鬥余,即日體輕」)。
古籍記載與辨證
《稽神錄》載浮梁生案例,醫者李德立以藥外敷,使瘤潰蝨出,其描述雖具傳奇色彩,然結合中醫理論,可解讀為:
- 外治法:或選用殺蟲解毒之品,如百部、雄黃、苦参等,搗敷患處,逼蟲外出。
- 病機推論:此證或屬「蟲積化瘤」,然臨床極罕見,後世亦有醫家疑為記錄訛誤,或摻雜民間異聞成分。
中醫治療思路(古法參考)
- 殺蟲解毒:內服「蘆薈丸」或「烏梅丸」加減,以驅蟲泄濁;外敷「銀硃散」(含硫黃、輕粉等)以蝕瘡祛蟲。
- 清熱燥濕:若瘤未潰而癢甚,可用「黃連解毒湯」合「五神湯」化裁,清解濕熱毒邪。
- 托毒排蟲:瘤潰後以「托裡消毒散」補氣生肌,助膿蟲盡出,防其內陷。
現代觀點
蝨瘤之說於當代醫學未見明確對應疾病,或近似「寄生蟲性皮下結節」,然中醫古籍所載特異病例,仍為探討蟲毒致病提供特殊範例,亦反映古人對「蟲與瘤」關聯之觀察。
(全文以中醫理論為框架,結合古籍文獻與蟲毒致病機理闡釋,未採納現代醫學建議或診療指引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