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毒流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毒流注

濕毒流注是中醫外科病症之一,屬於流注病的一種,首見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三。此症多因風濕熱毒邪氣鬱滯經絡,或濕濁內蘊,復感外邪,流注於小腿肌膚所致。臨床表現為患處瘡形平坦,狀若牛眼,腳跟部漫腫無頭,色呈紫紅或紫黑,觸之堅硬,初期難潰,潰後則膿水淋漓,浸潤蔓延,久不斂口,病情纏綿難癒。此病類似於現代醫學所稱之小腿硬緣性潰瘍或慢性靜脈性潰瘍。

病因病機

濕毒流注的形成,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濕熱內蘊:因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或脾胃虛弱,運化失常,導致濕濁內生,久鬱化熱,蘊結肌膚。
  2. 外感邪毒:濕熱之體復感風濕邪氣,或外傷染毒,邪氣循經下注,結聚小腿。
  3. 氣血瘀滯:濕熱毒邪阻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瘀血凝結,肌膚失養,遂致瘡瘍難潰難斂。

臨床表現

濕毒流注的典型症狀包括:

  • 局部症狀:小腿或足踝處出現漫腫無頭之瘡瘍,其形扁平,呈紫紅或紫黑色,邊界不清,觸之僵硬,潰後膿水稀薄,瘡面浸潤蔓延,久不癒合。
  • 全身症狀:部分患者可伴隨發熱、煩躁、口乾、舌紅苔黃膩等濕熱之象,或見疲倦、納差等脾虛濕困之症。

治療方法

內治法

1. 初期(濕熱蘊結,未潰之時)
治宜祛風利濕、清熱解毒,可選用《荊防通聖散》加減,配伍木瓜、牛膝、防己、蒼朮等藥,以增強祛濕通絡之效。若患處疼痛劇烈,入夜發熱者,宜用《當歸拈痛湯》加牛膝,以清熱利濕、活血止痛。

2. 潰後(膿水浸漬,久不收口)
若腫痛已消,瘡口潰而不斂,多屬氣血虧虛,濕毒未清,可選用《托裏消毒散》加減,並酌加黃耆、當歸以益氣生肌;若兼濕熱未盡,可佐以茯苓、澤瀉等利濕之品。

外治法

  • 初起未潰:外用《三妙散》塗敷,以清熱燥濕、消腫止痛。
  • 潰後膿腐未脫:可選用《輕粉散》外搽,以化腐生肌。
  • 久潰不斂:敷貼《隔紙膏》,能吸濕斂瘡,促進瘡面癒合。

濕毒流注病程較長,治療需結合患者整體體質辨證施治,尤其需注重健脾化濕、活血通絡,方能促使瘡口斂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