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熱下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濕熱下注,病證名。指濕熱流注於下焦。主要表現為小便短赤、身重疲乏、舌苔黃膩、脈濡數等。臨床多見於濕熱痢疾、濕熱洩瀉、淋濁、癃閉、陰癢白帶、下肢關節腫痛、濕腳氣感染等症。治療大法宜清熱利濕

濕熱下注是指濕熱之邪流注於下焦的病證。多由感受外邪,或內生濕熱,或飲食不節,或久病不愈,或情志不遂,或勞倦過度,或房事不節,或外傷濕熱等因素所致。

濕熱下注的臨床表現主要有:小便短赤、身重疲乏、舌苔黃膩、脈濡數等。

濕熱下注的治療,以清熱利濕為大法。可用茵陳蒿湯、三仁湯、龍膽瀉肝湯、滑石白茅根湯等。

濕熱下注的預防,應注意飲食調節,不吃辛辣、油膩、生冷之物,不飲酒、不熬夜,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,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
以下是《黃帝內經》中關於濕熱下注的論述:

“濕熱下注,小便短赤,身重疲乏,舌苔黃膩,脈濡數。”

“濕熱下注,治以清熱利濕。”

“濕熱下注,可用茵陳蒿湯、三仁湯、龍膽瀉肝湯、滑石白茅根湯等。”

“濕熱下注的預防,應注意飲食調節,不吃辛辣、油膩、生冷之物,不飲酒、不熬夜,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,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