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熱下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熱下注

病證名,屬中醫病機與證候範疇,指濕熱邪氣蘊結,循經下趨,蘊滯於下焦(如膀胱、大腸、陰部、下肢等部位)的病理狀態。其成因多與外感濕熱、飲食不節(如嗜食肥甘厚膩或酗酒)、脾胃運化失常,或濕久化熱等因素相關。

主要臨床表現

  1. 小便異常:小便短赤、灼熱澀痛,或見混濁、血尿,常見於淋濁(如泌尿系統感染)、癃閉(排尿困難)等病症。
  2. 排泄物穢濁:濕熱痢疾可見大便黏滯、夾黏液膿血、肛門灼熱;濕熱泄瀉則大便臭穢、排便不暢;女性白帶黃稠味腥,或陰部瘙癢潰爛。
  3. 局部腫痛:下肢關節腫痛沉重(如濕熱痹證)、足部濕瘡糜爛(濕腳氣感染)。
  4. 舌脈特徵:舌質紅、舌苔黃膩,脈象多呈濡數或滑數,反映濕熱交蒸之象。
  5. 全身症狀:身重倦怠、胸悶脘痞,或伴低熱纏綿。

病機分析

濕性重濁趨下,熱性炎上,二者膠結則濕熱黏滯難解。濕熱困阻下焦,影響膀胱氣化則小便不利;若下注大腸,則傳導失司而泄瀉或痢疾;若浸淫陰部或皮膚,則見帶下、瘡瘍;濕熱阻滯經絡,氣血不暢,則關節腫痛。

相關病症舉隅

  • 淋證(如熱淋、血淋):小便頻急刺痛,屬現代醫學尿道炎、膀胱炎範疇。
  • 帶下病:黃帶量多黏臭,多與陰道炎、盆腔炎相關。
  • 濕熱痹:關節紅腫熱痛,類似痛風或類風濕性關節炎濕熱型。
  • 濕熱痢:腹痛裡急後重,便下赤白,如細菌性痢疾。

治療原則

以「清熱利濕」為大法,根據病位配伍:

  • 下焦濕熱:常用八正散、龍膽瀉肝湯等方導濕熱從小便出。
  • 大腸濕熱:選葛根芩連湯、芍藥湯清腸止痢。
  • 濕熱痹證:以四妙散(蒼朮、黃柏、牛膝、薏苡仁)清熱燥濕通絡。
  • 帶下黃稠:易黃湯加減,清熱解毒化濕。

附註:濕熱證候多纏綿難癒,用藥須兼顧濕熱比例,避免過用苦寒傷脾,亦需少佐辛開之品(如厚朴、藿香)以暢氣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