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熱下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濕熱下注是一種病證名詞,指的是濕熱之邪流注於下焦的情況。這種情況主要的臨床表現包括小便短赤、身體感到重、疲乏、舌苔呈黃膩色、脈搏數快等等。在臨床上,濕熱下注多見於濕熱痢疾、濕熱洩瀉、淋濁、癃閉、陰部癢、白帶、下肢關節腫痛以及濕腳氣感染等症。對於這種病情,治療方法以清熱利濕為主要策略。

濕熱下注的成因多種多樣,可能是因為感受到外邪,或內生濕熱,或飲食不節,或長期患病而未能痊癒,或情緒不順暢,或勞累過度,或房事不節,或外傷導致濕熱等各種因素所導致。

在治療濕熱下注的過程中,主要應用清熱利濕的方法。可選用茵陳蒿湯、三仁湯、龍膽瀉肝湯、滑石白茅根湯等方劑進行治療。

在預防濕熱下注方面,需要注意飲食調節,不要攝取辛辣、油膩和生冷的食物,不要飲酒,不要熬夜,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,進行適量的運動,並增強身體素質。

以下是《黃帝內經》中對於濕熱下注的相關論述:

  • “濕熱下注,小便短赤,身重疲乏,舌苔黃膩,脈濡數。”

  • “濕熱下注,治療方法為清熱利濕。”

  • “濕熱下注,可用茵陳蒿湯、三仁湯、龍膽瀉肝湯、滑石白茅根湯等方劑進行治療。”

  • “預防濕熱下注,需要注意飲食調節,不攝取辛辣、油膩、生冷之物,不飲酒、不熬夜,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,適量運動,增強體質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