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對側取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對側取穴法

對側取穴法,又稱「交叉取穴法」,為中醫針灸取穴原則之一,指在病患部位之對側選取相應穴位進行治療。此法源自《內經》「巨刺」與「繆刺」理論,強調經絡氣血的左右交貫與陰陽平衡,透過刺激對側經絡穴位,以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,達到治療效果。

理論基礎

  1. 經絡左右相貫
    十二經脈左右對稱分布,並通過任督二脈與奇經八脈相互聯繫。《靈樞·官針》提出「巨刺」與「繆刺」之分:

    • 巨刺:針對經脈病變,取對側同名經穴,深刺至經脈層次。
    • 繆刺(繆為「交錯」之意):針對絡脈病變,淺刺對側相應絡脈或阿是穴。
  2. 陰陽平衡調節
    中醫認為人體左右陰陽相互制約,對側取穴可調節失衡狀態。如左側肢體疼痛,可取右側相應穴位,以引導氣血重新分配,緩解局部瘀滯。

臨床應用

  1. 肢體疼痛或運動障礙
    如半身不遂、肩周炎(五十肩)或踝扭傷,常取健側穴位。例如右側肩痛,可針刺左側肩髃穴或陽陵泉(下肢同名經穴)。
  2. 頭面五官疾病
    依「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」原則,如左側牙痛,可取右側合谷穴(手陽明大腸經);右側面癱,可針刺左側地倉、頰車等穴。
  3. 內科雜症
    部分臟腑病症亦可運用對側取穴,如肝氣鬱結致左脅脹滿,可刺激右側太衝穴(肝經原穴)。

與其他取穴法之區別

  • 局部取穴:直接於病痛部位選穴,適用於淺表病症。
  • 遠端取穴:依經絡循行取遠離病所之穴位(如「肚腹三里留」)。
  • 對側取穴:側重左右經氣調控,尤適合偏側性疾病或針刺患部不便時。

對側取穴法體現中醫「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」的整體觀,臨床需結合辨證,靈活搭配其他取穴原則,以增強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