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痰流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濕痰流注
濕痰流注為中醫外科病症之一,屬「流注病」範疇,首載於《外科樞要》卷二。此病多因脾虛氣弱,運化失司,導致濕濁內生,聚而成痰;復感外邪(如風寒濕熱之毒),痰濕與邪毒相搏,流竄於營衛肌肉之間,阻滯經絡氣血而成。
病因病機
- 脾虛濕困: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胃虛弱,水谷不化精微,反聚為濕濁,久則凝結成痰。
- 外邪引動:濕痰內伏之人,再感風寒濕熱之邪,內外合邪,痰濕隨經絡流注,結聚於肌肉腠理。
- 氣血阻滯:痰濕鬱遏營衛,氣血運行不暢,日久化熱,腐肉成膿。
臨床表現
- 初起階段:局部腫脹隱痛,皮色如常,無明顯頭疽,觸之堅硬或微熱。
- 化膿期:若未及時治療,痰濕鬱久化熱,患處漸轉紅腫焮痛,伴隨發熱、口渴等全身症狀,終至膿成潰破。
- 潰後期:膿液稀薄色白,遷延難斂,若氣血耗傷,則瘡口久不癒合,甚至形成瘻管。
治療方法
內治
- 初期:以行氣活血、健脾化痰為主,方用木香順氣飲加減(如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白朮等),佐以健脾益氣之品。
- 膿成未潰:宜托毒透膿,選用托里透膿湯(含黃芪、當歸、川芎、皂角刺等)。
- 潰後虛證:若膿稀淋漓、瘡口不斂,屬氣血兩虛,當補益氣血,方用人參養榮湯(人參、黃芪、熟地、白芍等)。
外治
- 初起腫痛:外敷衝和膏以行氣活血、散結消腫;或配合艾灸溫通經絡,促其消散。
- 膿成期:切開排膿,引流邪毒。
- 潰後:以生肌散類藥外敷,助瘡口癒合。
相關鑒別
濕痰流注需與附骨疽相區別:後者多深犯筋骨,潰後膿液夾雜敗絮,癒合更緩;而濕痰流注病位較淺,以肌肉層為主。兩者潰後治療原則相近,均需注重補托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