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濕郁
定義與病因
濕郁為中醫「六郁」之一,首見於《丹溪心法·卷三》,指外感濕邪停滯於體表肌膚或經絡,導致氣機阻滯的病理狀態。其成因多與外環境相關,如久居潮濕之地、淋雨涉水,或長期穿著濕衣,致濕邪由肌表侵入,蘊結不散。此外,內在脾虛運化失職,亦易招致外濕內蘊,形成濕郁。
臨床表現
濕郁典型症狀可分三類:
- 肢體困重:濕性黏滯,患者常感周身沉重,尤以骨節走注疼痛為特徵,遇陰雨天氣加重(《萬病回春》載「遇陰雨即發」)。
- 頭面蒙困:濕阻清陽,頭部如被物裹,昏沉不爽,伴見倦怠嗜臥。
- 脈象特徵:濕郁脈多沉澀而緩,反映氣血受阻、濕邪黏膩之性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強調「脈沉澀而緩」)。
病機分析
濕邪屬陰,易傷陽氣,其性重濁黏滯,故易阻遏氣機。若鬱於肌表,則衛陽不宣,見惡寒、身痛;若流注關節,則氣血不暢,發為痠痛游走。濕與寒合則症情遇寒加劇,與熱結則兼見苔黃膩、小便赤等化熱之象。
治療法則與方藥
治療以「祛濕解郁」為大法,注重宣暢氣機、分化濕濁:
- 濕郁湯:針對濕郁偏表者,以蒼朮、厚朴等燥濕健脾,配合藿香、紫蘇宣散表濕。
- 升陽除濕湯:適用於濕困脾陽、清陽不升者,方中升麻、柴胡升舉陽氣,配合白朮、茯苓健脾滲濕。
鑑別要點
濕郁需與其他五郁(氣、血、痰、火、食郁)及單純外感濕邪區分:
- 與痰郁之別:痰郁多伴咳嗽痰黏、胸悶,濕郁以肢體困重為主。
- 與寒濕之辨:寒濕疼痛固定遇寒加劇,濕郁則痛處游走與陰雨相關。
文獻補充
《丹溪心法》提出「六郁」以氣郁為首,濕郁次之,強調「氣行則濕化」;後世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指出,濕郁久可化熱,治療需佐以黃芩、梔子等清利之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