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郁熱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濕鬱熱伏是中醫名詞,指的是濕邪體內積聚,轉化為內熱的病理變化。其病因病機主要包括外感濕熱,內生濕熱,脾虛運化失常,飲食不節,久病久臥等因素。

患有濕鬱熱伏的患者通常表現為發熱不退或反覆發熱,胸悶腹脹,腹痛便溏或大便不成形,口苦口乾,舌苔黃黏,脈滑數等症狀。

對於濕鬱熱伏的治療,主要以清熱利濕、解毒消腫為主要目標。常用的方劑有三黃瀉心湯,主要由黃連、黃芩和黃柏組成,具有清熱燥濕、瀉火解毒的作用;茵陳蒿湯,主要由茵陳蒿、大黃、梔子、黃芩、木通、滑石和甘草組成,具有清熱利濕、解毒退黃的作用;龍膽瀉肝湯,主要由龍膽草、黃芩、澤瀉、木通、大黃、梔子和甘草組成,具有清熱利濕、瀉肝膽火的作用。

在預防濕鬱熱伏方面,需要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食用生冷或油膩的食物;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避免熬夜和暴飲暴食;進行適量的運動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;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等。

總結來說,濕鬱熱伏是一種中醫病理變化,常見的病因病機包括濕邪、脾虛等,臨床表現包括發熱、胸悶、口苦等,治療上可使用三黃瀉心湯、茵陳蒿湯等,預防上需注意飲食衛生、保持良好生活習慣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