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郁熱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郁熱伏

濕郁熱伏,又稱「濕遏熱伏」,屬中醫病機之一,指體內濕邪郁滯,阻遏氣機,導致熱邪難以透發而內伏的病理狀態。此證常見於外感濕溫病或內傷雜病,臨床表現複雜,多因濕熱互結、膠著難解所致。

病因病機
濕邪性質黏滯重濁,易阻遏陽氣運行;熱邪性主升散,若遇濕邪困阻,則熱不得越,反鬱於內,形成「濕郁於外,熱伏於中」之勢。其成因可分為:

  1. 外感濕熱:如長夏暑濕之氣侵襲,或居處潮濕,濕邪由表入裏,與內熱相搏。
  2. 飲食失調:過食肥甘厚味或生冷,損傷脾胃,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,鬱久化熱。
  3. 情志內傷:氣機不暢,三焦水道不利,濕濁內生,鬱而化熱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身熱不揚:體溫升高但觸之肌膚初覺不熱,久按則熱愈盛。
  • 胸脘痞悶:濕阻中焦,氣機壅滯,常見脘腹脹滿、納呆。
  • 口渴不欲飲:熱傷津液故渴,濕邪內阻故不欲多飲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質紅、苔黃膩,脈濡數或滑數。
  • 其他兼症:頭身困重、小便短赤、大便黏滯不爽等。

鑑別要點
濕郁熱伏需與單純濕阻或實熱證區別:

  • 單純濕阻:以困重、苔白膩為主,熱象不顯。
  • 實熱證:高熱、口渴引飲、苔黃燥,少濕邪徵兆。

中醫治法
以「化濕清熱、宣暢氣機」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:

  • 三仁湯:宣上、暢中、滲下,分消濕熱,適用於濕重熱輕者。
  • 甘露消毒丹:清熱化濕並重,適用於暑濕時疫或濕熱並重之證。
  • 連朴飲:侧重和中降濁,治濕熱中阻之嘔吐泄瀉。

藥物配伍

  • 化濕藥:藿香、佩蘭、白豆蔻芳香化濕;茯苓、薏苡仁淡滲利濕。
  • 清熱藥:黃芩、黃連、梔子苦寒清熱;滑石、通草導熱下行。

此證關鍵在於濕熱分消,不可過用寒涼以免冰伏濕邪,亦忌溫燥助熱,需權衡濕與熱之輕重,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