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郁熱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濕郁熱伏
濕郁熱伏,中醫名詞,是指濕邪鬱結,蘊而化熱,熱伏於內的病理變化。
濕郁熱伏的病因病機
濕郁熱伏的病因,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- 外感濕熱之邪,內生濕熱。外感濕熱之邪,侵襲人體,內生濕熱,蘊而化熱,熱伏於內。
- 脾失健運,濕濁內生。脾主運化,脾虛則運化失常,水濕停聚,化生濕熱。
- 飲食不節,肥甘厚味,生濕助濕。飲食不節,肥甘厚味,過食生冷,損傷脾胃,脾失健運,水濕停聚,化生濕熱。
- 久病久卧,久坐不運動,濕邪內生。久病久卧,久坐不運動,脾失健運,水濕停聚,化生濕熱。
濕郁熱伏的臨床表現
濕郁熱伏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- 發熱不退,或低熱不退,或反覆發熱。
- 胸悶,腹脹,腹痛,便溏,或大便不成形。
- 口苦,口乾,口黏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
濕郁熱伏的治療
濕郁熱伏的治療,以清熱利濕,解毒消腫為主。
常用方藥有:
- 三黃瀉心湯。本方由黃連、黃芩、黃柏組成,具有清熱燥濕,瀉火解毒的作用。主治濕熱內蘊,鬱而化熱,熱毒熾盛,症見發熱不退,胸悶腹脹,口苦口乾,舌苔黃膩,脈滑數等。
- 茵陳蒿湯。本方由茵陳蒿、大黃、梔子、黃芩、木通、滑石、甘草組成,具有清熱利濕,解毒退黃的作用。主治濕熱蘊結,蘊而化熱,熱毒熾盛,症見發熱不退,胸悶腹脹,口苦口乾,小便黃赤,大便秘結,舌苔黃膩,脈滑數等。
- 龍膽瀉肝湯。本方由龍膽草、黃芩、澤瀉、木通、大黃、梔子、甘草組成,具有清熱利濕,瀉肝膽火的作用。主治濕熱蘊結,蘊而化熱,熱毒熾盛,症見發熱不退,胸悶腹脹,口苦口乾,小便黃赤,大便秘結,舌苔黃膩,脈滑數等。
濕郁熱伏的預防
濕郁熱伏的預防,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- 注意飲食衛生,不吃生冷油膩食物。
-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不熬夜,不暴飲暴食。
-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-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濕郁熱伏是中醫名詞,是指濕邪鬱結,蘊而化熱,熱伏於內的病理變化。濕郁熱伏的病因病機,主要有外感濕熱之邪,內生濕熱,脾失健運,飲食不節,久病久卧等。濕郁熱伏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發熱不退,胸悶腹脹,口苦口乾,舌苔黃膩,脈滑數等。濕郁熱伏的治療,以清熱利濕,解毒消腫為主。常用方藥有三黃瀉心湯、茵陳蒿湯、龍膽瀉肝湯等。濕郁熱伏的預防,主要有注意飲食衛生,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適當運動,保持心情舒暢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