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積五更洩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積五更洩瀉
病證名。因飲食過量,脾胃運化不及,食滯中焦,導致清晨時分(五更)發生腹瀉的病症。首見於《症因脈治·洩瀉論》。此證多因過食肥甘厚味或生冷,損傷脾胃,使宿食停滯,氣機阻滯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故而發為洩瀉。

臨床表現
患者每至五更(凌晨3至5時),陰氣極盛、陽氣初生之際,腹中隱隱作痛,腹壁緊繃(「腹皮扛起」),腸鳴輾轉,迫急欲泄,瀉後腹痛稍緩。糞便多夾未消化食物殘渣,氣味酸腐。脈象以沈滑為主;若屬熱積,脈見沈數,或伴肛門灼熱;若屬寒積,脈見沈緊,或兼畏寒肢冷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食積中阻:飲食不節,宿食停滯腸胃,脾胃升降失常,水穀不分而下趨大腸。
  2. 寒熱分型
    • 熱積:過食辛辣炙煿,積滯化熱,濕熱下注大腸。
    • 寒積:恣食生冷,寒凝氣滯,脾陽受遏,運化失職。

治療原則
以消食導滯、調和脾胃為主,佐以溫通或清熱之法。

  • 通用方:加減保和丸(山楂、神麴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連翹等),消食化積兼和胃。
  • 熱積:大承氣湯(大黃、厚朴、枳實、芒硝)通腑瀉熱,適用於實熱積滯壅盛者。
  • 寒積:煮黃丸(巴豆霜、大黃、輕粉等)溫通攻積,峻下冷積,須慎用於體虛者。

與他證鑑別

  1. 五更瀉(腎泄):多因命門火衰,脾失溫煦,瀉下清冷,伴腰膝酸冷,脈沈細,治宜四神丸。
  2. 傷食泄:不限五更,日間亦可發作,脘痞噯腐,舌苔厚膩。

此證屬「食積泄瀉」之特殊類型,臨床需辨明寒熱虛實,尤重飲食史與脈象佐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