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積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積洩為中醫病證名,又稱「傷食瀉」,屬洩瀉範疇,由飲食失節、食滯胃腸所致。其病因病機、臨床表現及治療原則如下:


病因病機

  1. 飲食不節:暴飲暴食,過食生冷、肥甘厚膩或難化之物(如糯米、油膩之品),損傷脾胃運化功能,宿食停滯中焦。
  2. 脾胃素虛:先天脾胃虛弱或久病傷脾,運化無力,稍進飲食即積滯不消,蘊而化濕,下迫腸道。
  3. 食滯化熱:積滯日久,鬱而化熱,濕熱下注大腸,導致洩瀉穢濁。
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」,說明過量飲食直接影響脾胃升降功能,形成「食積」病理產物,繼而引發洩瀉。
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瀉下物酸腐臭穢,夾未消化食物殘渣,便後痛減;腹脹滿拒按,噯氣頻作且有酸腐味(噫氣作醋)。
  • 兼症:脘腹痞悶、納呆惡食,或伴嘔吐、矢氣臭穢;舌苔厚膩或垢濁,脈滑或沉實。

此證特徵在於「腐臭便」與「噯腐吞酸」,反映胃腸有宿食停滯,屬實證範疇。


治療原則

以「消食導滯、和胃止瀉」為主,方藥選用:

  1. 保和丸(《丹溪心法》):神麴、山楂、萊菔子、半夏、陳皮等,消食化積兼理氣和中。
  2. 枳實導滯丸(《內外傷辨惑論》):大黃、枳實、黃芩、白朮等,適用於食積化熱、腹滿痛甚者。

針灸可选取 中脘、天枢、足三里 等穴以調理脾胃氣機;推拿手法如摩腹、揉按中脘亦可輔助消食。
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傷食瀉:與食積洩同義,強調病因屬「飲食所傷」。
  • 食積洩瀉:指病程較久,積滯與濕邪膠結,可能轉為慢性,治療需兼顧健脾。

此證若久不癒,可能轉為「脾虛夾積」,虛實夾雜,此時需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