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積洩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食積洩瀉,又稱傷食瀉、食瀉、積瀉,是指飲食積滯傷脾所致的洩瀉。
其主要臨床表現為:腹痛即瀉,瀉後即減,少頃復痛瀉,腹皮扛起,或成塊或成條,瀉下臭如敗卵。
《症因脈治》卷四中記載:「食積腹疼而瀉,不可遽用治中兜住,先用調脾飲,吞感應丸。或因食一物過傷而瀉,後復食之即瀉者,以脾為其所傷未復而然,宜健脾湯。因食冷物停滯傷脾,脾氣不暖,所食之物不能消化,瀉出而食物如故,宜治中湯加乾葛,吞酒煮黃連丸。」
由此可見,食積洩瀉的治療應以健脾和胃為主,可用調脾飲、健脾湯等中藥治療。
此外,在飲食方面,患者應注意少食多餐,避免暴飲暴食,並且要避免食用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食積洩瀉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:
- 飲食宜清淡,少食多餐,避免暴飲暴食。
- 避免食用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-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,飯前便後要洗手。
- 適當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。
-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精神緊張。
如果出現食積洩瀉的症狀,應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