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積洩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食積洩瀉,又稱傷食瀉、食瀉、積瀉,是指由於飲食積滯傷害脾臟而引起的洩瀉症狀。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痛伴隨腹瀉,瀉後痛感減輕,但不久後又出現腹痛和瀉瀉,腹部可能感覺腫脹,排出的大便可能呈塊狀或條狀且散發惡臭。

《症因脈治》卷四指出,治療食積洩瀉時不宜急於使用收斂止瀉的藥物,而應首先使用調理脾臟的飲品,如調脾飲、吞感應丸等。若瀉瀉因為食物過度刺激引起,且再次進食後出現瀉瀉,則表示脾臟受到傷害還未恢復,應考慮使用健脾湯。當食物冷凍或停滯在脾臟引起問題,使脾臟無法有效消化食物,結果導致瀉瀉,可以考慮使用加入乾葛的治中湯和吞酒煮黃連丸來治療。

綜上所述,治療食積洩瀉的重點在於健脾和胃,可以使用中藥如調脾飲和健脾湯來治療。此外,在日常飲食方面,患者應該注意少食多餐,避免暴飲暴食,同時避免食用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
預防食積洩瀉的方法主要包括:

  1. 飲食要清淡,少食多餐,避免暴飲暴食。
  2. 避免食用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  3.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,飯前便後要洗手。
  4. 適當進行體育運動,增強身體素質。
  5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精神緊張。

若出現食積洩瀉的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