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洩

病名,又稱傷食瀉,因飲食失調,脾胃受損,導致水穀不化而引發洩瀉之證。此症主因過食生冷、油膩、不潔之物,或飲食無度,損傷脾胃運化功能,使水穀精微不得正常輸布,清濁不分,下趨大腸而成洩瀉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脾主運化,胃主受納,飲食不節則傷脾胃。《素問·痹論》云:「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」過量飲食或食滯不化,阻滯中焦,使脾失健運,胃失和降,水穀停滯化為濕濁,下注大腸則成洩瀉。此外,恣食肥甘厚味,易生濕熱,濕熱蘊結腸道,亦可導致「濕熱食滯」型洩瀉。

臨床表現

食洩典型症狀為腹痛即瀉,瀉後痛減,大便酸臭或夾未消化食物殘渣,脘腹脹滿,噯氣腐臭,舌苔厚膩,脈象多見弦緊或滑實。由於宿食積滯,氣機不暢,故腹痛明顯;瀉下之後,積滯得泄,故腹痛暫緩,但未徹底清除積滯,仍易反覆發作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食積型:脘腹脹痛,瀉下臭穢,噯氣酸腐,納呆,舌苔厚膩,脈滑。
  2. 濕熱型:瀉下急迫,肛門灼熱,糞色黃褐臭穢,口渴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濡數。
  3. 脾虛食滯型:久瀉不癒,時輕時重,大便溏薄夾雜不化之物,面色萎黃,神疲乏力,舌淡苔白,脈弱。

典籍論述

《雜病源流犀燭·洩瀉源流》明確記載:「食洩,脈弦緊,腹痛則洩,洩後痛減。」《醫宗必讀·泄瀉》亦提出「治瀉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」,強調食洩需兼顧化濕利水以分清泌濁。

食洩與其他類型的洩瀉(如肝氣犯脾之「痛瀉」、腎陽不足之「五更瀉」)有別,其關鍵在於有明確飲食不節病史,並伴隨食積內停之象。治療時需重視消食導滯,調理脾胃氣機,使中焦升降復常,則泄瀉自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