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食郁

食郁,又稱食積,是指飲食停滯不消,氣機郁阻所致的病證。多因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肥甘厚味,或暴飲暴食,或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脾失健運,導致飲食停滯,氣機不暢,而成食郁。

臨床主要表現為吞酸噯氣,腹脹不消,食欲不振,噁心嘔吐,大便溏薄,舌苔厚膩,脈滑或弦滑。

治療宜以消食化積、理氣和胃為主。可用保和丸、香砂六君丸等。

典型病例

患者,男,40歲。主訴:腹脹不消,食欲不振,噁心嘔吐,大便溏薄,舌苔厚膩,脈滑。

西醫診斷:消化不良。

中醫診斷:食郁。

治療:予以保和丸治療,服藥3劑後,症狀明顯改善。

古籍原文

《丹溪心法》卷三:「食郁者,因食滯不消,氣機郁阻所致。證見吞酸噯氣,腹滿不能食,黃疸,鼓脹痞塊,脈緊實。治宜消食解郁,用食郁湯,或二陳湯合保和丸等。」

《雜病源流犀燭·諸郁源流》:「食郁者,因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肥甘厚味,或暴飲暴食,或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脾失健運,導致飲食停滯,氣機不暢,而成食郁。臨床主要表現為吞酸噯氣,腹脹不消,食欲不振,噁心嘔吐,大便溏薄,舌苔厚膩,脈滑或弦滑。治療宜以消食化積、理氣和胃為主。可用保和丸、香砂六君丸等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