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食郁,乃中醫六郁之一,首載於《丹溪心法》卷三。其病因多由飲食停滯,脾胃運化失司,氣機壅遏不通所致。
病因病機
《雜病源流犀燭·諸郁源流》指出,食郁之形成,緣於「食滯不消,氣機郁阻」。蓋因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膩,或暴飲暴食,損傷脾胃,致使宿食不化,中焦氣機受阻。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,若食積內停,則升降失常,氣滯而生鬱。
臨床表現
食郁常見症狀包括:
- 噯氣吞酸:胃中濁氣上逆,故見噯腐酸臭。
- 脘腹脹滿:食滯中焦,氣機壅塞,故腹部脹滿,甚則拒按。
- 納呆不食:脾失健運,胃不受納,故不思飲食。
- 黃疸、鼓脹、痞塊:若食郁日久,濕熱瘀滯,可熏蒸肝胆,發為黃疸;或氣滯血瘀,結為痞塊;若水濕停聚,則成鼓脹。
- 脈象緊實:食積內停,氣機壅滯,故脈來緊實有力。
治法方藥
食郁之治,當以消食導滯、行氣解郁為主,俾使脾胃復其升降之常。
- 食郁湯
《丹溪心法》載食郁湯,專治食滯氣鬱之證,方中多取山楂、神麴、麥芽等消食化積,配合香附、陳皮等行氣解郁。 - 二陳湯合保和丸
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化痰濕、和中焦;保和丸(山楂、神麴、茯苓、半夏、陳皮、萊菔子、連翹)專消食積,二者相合,共奏消食化滯、理氣和中之效。 - 隨證加減
若兼熱象,可加黃連、梔子以清熱;若氣滯甚者,酌加厚朴、枳實以破氣除滿;若兼痰濕,可佐蒼朮、白朮以健脾燥濕。
與六郁關係
食郁與氣郁、血郁、痰郁、濕郁、火郁並稱六郁,諸郁之間常相互影響。如食郁日久,可化熱生火,形成火郁;或阻礙氣機,加重氣郁;甚則濕聚生痰,演變為痰郁。故臨證須辨明主次,兼顧他郁,方能標本同治。
文獻溯源
《丹溪心法》將食郁列為六鬱之一,強調「氣血沖和,萬病不生,一有怫鬱,諸病生焉」。後世《雜病源流犀燭》進一步闡述其機理,並提出相應治法,對食郁理論的完善貢獻頗著。
食郁一證,雖屬常見,然其病機變化多端,臨床須詳辨食積之輕重、氣滯之深淺,方能遣藥精準,取效迅捷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