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郁肉中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食郁肉中毒
食郁肉中毒為中醫學病名,指因食用密閉容器中腐敗變質之生肉或熟肉,導致氣機壅滯、濁毒內生而引發中毒症狀。《諸病源候論·食郁肉中毒候》記載:「郁肉毒者,謂諸生肉及熟肉內器中密閉頭,其氣壅積不洩,則為郁肉有毒。不幸而食之,乃殺人。其輕者亦吐利煩亂不安。」此病候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肉毒中毒」相似,多因肉類於密閉環境中腐敗,產生穢濁疫毒之氣,人體攝入後,毒邪內犯脾胃,擾亂氣機,甚則深及營血,危及性命。
中醫病機分析
中醫認為,此症之發病機理主要為「穢毒蘊結,脾胃受損」。肉類本屬血肉有情之品,若保存不當,於密閉器中久置,則濕熱穢濁之氣不得宣散,反而鬱蒸腐敗,化生毒邪。此類毒物性屬濕熱穢濁,一旦經口入腹,先傷脾胃,使中焦氣機升降失司,故見嘔吐、泄瀉、脘腹絞痛等症;若毒邪熾盛,可進一步內攻心包,擾亂神明,則見煩躁不安,甚則神昏譫語。
臨床表現
輕者以脾胃症狀為主,如脘腹脹滿、噁心嘔吐、腹瀉如注,伴隨煩悶躁擾;重者因毒邪深重,可出現肢體麻木、呼吸艱難、言語謇澀,甚則陰陽離絕而亡。此與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述「其輕者亦吐利煩亂不安」相吻合,而重症則屬「殺人」之危候。
中醫辨證與毒邪性質
從中醫角度論之,此症之毒邪多兼夾濕、熱、穢濁之性,故治法宜以「清熱解毒、化濕泄濁」為主。古代醫家雖未明確記載方藥,然依其病機,可參考黃連解毒湯、藿香正氣散等方加減,以清解濕熱毒邪,調和脾胃氣機。若毒邪內陷心包,則需配合安神開竅之法,如至寶丹、紫雪丹等。
與現代醫學之關聯
現代醫學之「肉毒桿菌中毒」係因攝入肉毒桿菌產生之神經毒素所致,臨床表現以肌肉麻痹、呼吸衰竭為特徵,與中醫所述「郁肉毒」重症相似。然中醫更強調毒邪與人體正氣相爭之整體觀,並從氣機壅滯、穢濁內生的角度闡發病機,二者可互為補充。
此病自古即被視為飲食禁忌之重要案例,亦反映中醫對食物貯藏不當致病的深刻認識,其理論至今仍具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