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注

定義與病因
食注為中醫「九注」之一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。其病因主因外邪惡毒之氣(如腐敗不潔之物、寒濕穢濁等病邪)隨飲食侵入五臟,邪氣沉積於內,復而流注經絡肌表,形成內外交攻之病理狀態。此病與飲食不節直接相關,故稱「食注」。

病機與證候特點

  1. 邪伏臟腑:外邪依附於水穀飲食,直中脾胃,進一步內陷五臟(尤以脾、胃、肝為甚),阻滯氣機,致氣血運行失常。
  2. 流注經絡:邪氣由內外發,浸淫肢體經絡,客於腠理,呈現「沉滯-流注」之動態病勢。
  3. 典型症狀
    • 肢體沉重:濕濁困脾,經絡壅塞,故覺肢体酸重乏力。
    • 心腹絞痛:邪阻中焦,氣血瘀滯,發作時劇痛如絞,時輕時重(「乍瘥乍發」)。
    • 寒熱錯雜:可兼見嘔惡、腹脹或身熱起伏,舌苔多厚膩,脈象沉滑或弦緊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核心治則:解毒化濁、調和臟腑、通絡止痛。
  2. 代表方劑
  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桔梗丸(桔梗、藜蘆、皂角等):宣肺祛痰、攻逐邪毒,適用於邪壅上焦兼痰濕者。
    • 加減應用
      • 濕熱偏重:合黃連解毒湯加減,清熱燥濕。
      • 氣滯血瘀:配合失笑散或丹參飲,行氣活血。
  3. 輔助療法:針灸可取中脘、足三里、公孫等穴,調理脾胃氣機。

與相關病症鑒別

  • 霍亂:暴吐暴瀉,病勢急迫,而食注以纏綿絞痛為特徵。
  • 食積:純屬內傷飲食,無外邪內陷之病理。

備考
《千金方》另載「食注宜疏導腸胃」之說,後世醫家亦重視芳香化濁法(如藿香、佩蘭),強調「邪從竅出」的治療思路。此病症結合臟腑辨證與六淫理論,體現中醫「邪從口入,內外傳變」之整體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