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嗜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嗜臥
病證名,首見於《素問·診要經終論》,亦載於《馬王堆漢墓醫書·陰陽十一脈灸經》。《靈樞·大惑論》稱之為「多臥」,後世又有「多眠」「善眠」「多寐」等別名。指在日常生活中,經常感到睏倦欲睡,或過度喜好睡眠的症狀。
病因病機
嗜臥多與濕邪、脾虛及肝膽熱盛相關,亦可因氣血虛弱或季節氣候變化而誘發。
- 濕勝:濕性重濁黏滯,阻遏陽氣,使人昏沉嗜臥。常見肢體沈重、虛浮、便溏、脈濡緩,治宜健脾化濕,如 胃苓湯、平胃散。若兼痰濕內阻,可用 平陳湯 燥濕化痰。
- 脾虛:脾主運化,脾虛則清陽不升,氣血生化不足,致倦怠嗜臥。常見乏力、食少、腹脹,或飯後睏倦明顯,脈緩弱,宜補益脾氣,如 人參益氣湯、六君子湯,或 香砂六君子丸 調理。
- 膽經熱盛:膽熱上擾,導致神昏嗜臥,伴口苦、心煩,可用 半夏湯 清膽和胃。
- 氣候適應不良:
- 秋令燥勝:陽氣不伸,症見嗜眠、畏寒、納差,甚則肺胃受擾,宜 升陽益胃湯 宣發陽氣。
- 長夏暑濕:濕熱交蒸,耗傷肺脾之氣,致怠惰嗜臥,可用 清暑益氣湯 益氣清暑。
- 病後餘邪:正氣未復,殘留濕熱或氣陰兩虛,亦可出現嗜眠,需辨證調治。
相關證候
臨床需與 多臥、多寐、膽熱多睡、病後多眠、但欲寐(少陰病虛寒證)等鑑別,其病機與治法各有側重。
附方舉例
- 胃苓湯(《丹溪心法》):健脾利濕,主治濕盛嗜臥。
- 升陽益胃湯(《脾胃論》):升發陽氣,調和脾胃,適用於秋燥睏倦。
- 清暑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:益氣清暑,治長夏暑濕傷氣之嗜臥。
嗜臥一證,須辨虛實寒熱,結合四時節氣與臟腑功能綜合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