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嗜臥欲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嗜臥欲寐,又稱「但欲寐」,屬中醫臨床常見之精神不振證候。此症特徵為患者終日昏沉嗜睡,然實際難以深寐,呈現似睡非睡、神識昏蒙之態,與單純生理性倦怠有別。其病機根源於陰陽氣化失常,尤以少陰病為典型,《傷寒論》少陰病篇明載:「少陰之為病,脈微細,但欲寐也」。
病理機制:
- 少陰虛寒證
腎陽衰微致水火不濟,心腎陽氣不能上榮神竅。陰寒內盛則陽氣困頓,表現為精神萎靡、閉目無神、言語低微,兼見四肢逆冷、下利清穀等症。 - 濕濁蒙蔽證
三焦氣化失司,濕濁痰飲上蒙清陽。此類患者多頭重如裹,雖嗜臥而寐不安穩,舌苔厚膩,脈象濡滑,常見於太陰少陰合病。 - 氣血虧虛證
心脾兩虛致營血不足,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氣血衰,肌肉不滑,榮衛之道澀,故晝日精不能夜瞑」。此類嗜臥多伴面色萎黃、心悸健忘。
鑑別要點:
與「多寐」「昏睡」不同:「多寐」屬脾虛濕盛之睏倦易睡;「昏睡」乃邪陷心包之神識昏迷。而嗜臥欲寐特點在於患者雖倦怠欲睡,然呼之能醒,醒後神思恍惚。
經典論述溯源:
《醫宗金鑑》註解少陰病時指出:「衛氣行陽則寤,行陰則寐,少陰受邪,則陰盛而行陰者多,故但欲寐」。此說闡明陰陽消長失調為本症關鍵,與現代研究之生物節律紊亂具相通之處。
證治範疇:
臨床須辨陰陽虛實。少陰寒化證投四逆湯類回陽救逆;濕濁內阻用藿香正氣散宣化濕邪;若屬熱化傷陰之黃連阿膠湯證,則可見欲寐而手足心熱、舌紅少苔等陰虛陽亢之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