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疏郁理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疏鬱理氣
疏鬱理氣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理氣法之一,又稱寬胸、寬中、解鬱、開鬱,主要用於調節因情志不暢所致之氣機鬱滯。情志抑鬱、憂思過度或惱怒傷肝,皆可導致肝氣鬱結,使氣血運行受阻,進而引發胸膈痞悶、脅肋脹痛、脘腹脹滿,甚或噯氣頻作、婦女月經不調等症狀。
病理機制
中醫認為,「肝主疏泄」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。若情志失調,肝失疏泄,則氣機不暢,形成「肝氣鬱結」之證。氣鬱久則可化火(肝鬱化火),或橫逆犯胃(肝胃不和),或影響血行而成氣滯血瘀。故疏鬱理氣不僅針對氣滯本身,更需兼顧相關病機演變。
常用藥物
疏鬱理氣多選用辛香行氣之品,以暢通氣機、解鬱止痛。常用藥物包括:
- 香附:疏肝解鬱,調經止痛,為「氣病之總司」。
- 佛手:理氣和中,兼能化痰,適用於胸悶脘脹。
- 烏藥:行氣散寒,擅治下腹冷痛及氣逆尿頻。
- 砂仁:化濕醒脾,理氣寬中,多用於脾胃氣滯。
- 柴胡:疏肝解鬱,升舉陽氣,為肝鬱諸證要藥。
代表方劑
- 柴胡疏肝散:由柴胡、香附、陳皮、芍藥等組成,主治肝氣鬱結之脅痛、脘脹。
- 越鞠丸:通治氣、血、痰、火、濕、食六鬱,以香附為主藥,解鬱寬中。
- 金鈴子散:用金鈴子(川楝子)、延胡索,專治肝鬱化火之胸腹刺痛。
臨床應用
疏鬱理氣法廣泛用於多種氣機不暢之證,如:
- 肝鬱氣滯:表現為情緒低落、胸脅脹滿,常配伍鬱金、玫瑰花等。
- 肝胃不和:見胃脘痞悶、噯氣泛酸,可加旋覆花、代赭石以降逆和胃。
- 婦科疾患:如月經不調、痛經,宜合用當歸、川芎以調理氣血。
此治法強調「治鬱先調氣」,透過疏導氣機以恢復臟腑功能,並常與活血、化痰、清熱等法配伍,以應對氣鬱之衍生變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