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輸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輸洩」詳解

定義
「輸洩」為中醫學專有名詞,意指物質或能量因調控失當而過度漏出或外溢的狀態。此概念源自《靈樞·禁服》:「夫約方者,猶約囊也,囊滿而弗約,則輸洩。」以囊袋為喻,說明若容器滿溢而未加約束,內容物便會流失,暗喻人體氣血津液若失去固攝之力,即可能病理性外泄。

理論背景

  1. 與「固攝」功能的對應
    中醫認為,人體正常代謝需依賴「固攝」與「輸泄」的動態平衡。如脾統血、腎藏精、肺主皮毛等生理功能,均涉及固攝;若臟腑虛弱(如脾腎陽虛、氣虛不固),則可能導致「輸洩」異常,表現為自汗、遺精、崩漏、小便失禁等症。
  2. 與「氣機」的關聯
    氣機升降失常亦可能引發輸洩。例如:

    • 氣虛下陷:中氣下陷致久瀉脫肛(大腸固攝失職)。
    • 肝疏泄太過:肝氣亢逆逼迫津液外泄,出現頭目眩暈伴隨盜汗。

臨床表現
不同臟腑失調所導致的輸洩病理各異:

  • 腎不藏精:遺精、滑精、早泄。
  • 脾不統血:皮下出血、月經過多。
  • 衛氣不固:自汗不止、易感風邪。
  • 大腸失約:久瀉不止或大便失禁。

古籍延伸
除《靈樞》外,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精脫者耳聾,氣脫者目不明」,進一步闡述精氣過度耗散(輸洩之重證)對感官功能的影響,與「五臟所藏」理論相呼應。

與現代醫學的連結
「輸洩」現象可部分對應於現代醫學的「滲出性病變」或「自主神經調節異常」,如多汗症、蛋白尿等,但中醫更側重整體功能失調的辨證,而非單一病灶。

總結
「輸洩」一詞體現中醫對「動態平衡」的重視,其病理機制與臟腑功能、氣血運行密切相關,為臨床辨治遺泄類疾病的核心概念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