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入羶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暑入羶中
暑入羶中為暑病證型之一,首見於清代醫家吳坤安所著《傷寒指掌》。此證多因暑熱之邪初犯氣分,未得及時清解,邪熱內傳,深入羶中(即心包絡所居之處),並由氣分波及血分所致。
病因病機
暑為陽邪,其性炎熱,易傷津耗氣。若暑熱之邪初犯人體,多先侵襲氣分,見發熱、口渴等症。倘若失治或誤治,暑邪未能透解,則熱勢內壅,燔灼營血,上擾心神,進而內陷羶中。羶中為心主之宮城,暑熱內閉於此,可致熱擾神明,甚則釀生痰濁,形成痰熱蒙蔽心包之變證。
臨床表現
暑入羶中常見以下證候:
- 舌象:舌質絳紅,舌體縮小,甚則乾燥少津,或因熱瘀交阻而見紫暗。
- 神志症狀:神昏譫語,或昏憒不語,此為熱閉心包之兆。
- 五官征象:鼻竅乾燥出血(鼻煤裂血),耳鳴耳聾,乃熱灼陰津,上擾清竅所致。
- 二便異常:小便短赤澀痛,因暑熱下注膀胱;或見大便燥結,熱結津虧。
- 其他:身熱夜甚,肌膚灼手,或見斑疹隱隱,為熱入營血之徵。
治療要點
吳坤安提出以清營涼血、豁痰開竅為治則,選用犀角尖(現多以水牛角替代)、石菖蒲、川郁金、鮮生地、銀花、連翹、元參、西黃(牛黃)等藥組方。其用药思路如下:
- 犀角尖(水牛角):清心涼血,解毒定驚,擅解血分熱毒。
- 鮮生地、元參:養陰清熱,涼血生津,針對熱灼陰傷。
- 銀花、連翹:輕清透邪,清熱解毒,透營轉氣。
- 石菖蒲、川郁金:化痰開竅,醒神益智,解郁通絡。
- 西黃(牛黃):清心化痰,開竅息風,專治熱閉神昏。
若痰熱壅盛,可加竹瀝、膽南星以滌痰;熱極動風,見抽搐者,宜加鉤藤、羚羊角以涼肝息風。
與相關證候鑑別
暑入羶中需與以下證候區分:
- 暑傷氣分:以高熱、汗多、煩渴、脈洪大為主,未見神昏、舌絳等營血分見證,治宜白虎湯類清氣泄熱。
- 暑厥:暑邪直中心包,驟然昏倒,不省人事,但未必見營血分證候,急用紫雪丹、至寶丹等開竅醒神。
- 濕溫病痰蒙心包:神昏伴痰涎壅盛、苔黃膩,屬濕熱釀痰,宜菖蒲郁金湯合蘇合香丸化濁開竅。
暑入羶中之證,反映暑熱熾盛、內陷心營之病機演變,臨證須明辨氣血營陰之層次,及時清解,防其內閉外脫之虞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