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入羶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暑入羶中,中醫名詞,是指暑邪侵入人體,由氣分傳入血分所引起的一種病證。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口渴,小便赤澀,鼻煤裂血,耳聾神昏等。
暑入羶中的病因,主要是由於暑熱之邪侵襲人體,使人體津液耗傷,血液凝聚,從而導致氣血失調,出現上述臨床表現。
暑入羶中的治療,以清暑解熱、涼血止血為主。常用方藥有銀翹散、犀角地黃湯、清暑益氣湯等。
暑入羶中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- 在暑熱天氣,要注意防暑降溫,避免過度勞累。
- 飲食要清淡,少吃辛辣、油膩、生冷的食物。
- 多喝水,保持體內水分充足。
- 在戶外活動時,要做好防護措施,如戴帽子、穿長袖衣服等。
- 如出現發熱、口渴、小便赤澀等症狀,要及時就醫。
暑入羶中的危害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- 可導致人體津液耗傷,出現發熱、口渴、小便赤澀等症狀。
- 可導致血液凝聚,出現鼻煤裂血、耳聾神昏等症狀。
- 嚴重者可導致休克、昏迷等危重症狀。
因此,在暑熱天氣,要注意防暑降溫,避免暑入羶中。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要及時就醫。
以下是《傷寒指掌》卷四中關於暑入羶中的原文:
「如暑邪初傷氣分,發熱口渴,失治則邪傳羶中,舌形絳縮,小便赤澀,鼻煤裂血,耳聾神昏。此邪由氣分蔓延及血分。最怕內閉外脫,急用犀角尖、石菖蒲、川郁金、鮮生地、銀花、連翹、元參、西黃之類。」
這段話主要講述了暑入羶中的病因、臨床表現、治療方法和預防措施。其中,病因是由於暑熱之邪侵襲人體,使人體津液耗傷,血液凝聚;臨床表現為發熱口渴,小便赤澀,鼻煤裂血,耳聾神昏;治療方法以清暑解熱、涼血止血為主;預防措施包括注意防暑降溫、飲食清淡、多喝水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