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暑洩

暑洩,亦稱「暑瀉」,屬中醫洩瀉病範疇,特指因感受暑邪而引致的急性腹瀉,多發於夏季暑熱濕盛之時。其病機為外感暑濕或暑熱之邪,內傷脾胃,升降失司,清濁不分,水穀下趨大腸而致暴瀉如注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暑濕困脾:夏月溼熱交蒸,暑邪易挾濕侵犯人體。濕性黏滯,易阻滯中焦,使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下迫大腸而致瀉。
  2. 暑熱傷津:暑為陽邪,其性炎上,若暑熱偏盛,灼傷津液,可兼見煩渴、尿赤等熱像,甚則耗氣傷陰。
  3. 飲食不節:夏季貪涼飲冷,或過食生冷瓜果,損傷脾陽,內外合邪,加重暑濕肆虐,誘發暑洩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暴瀉如水,便次頻繁,瀉下急迫,糞質稀溏或如水樣。
  • 兼症
    • 暑濕偏重:胸悶脘痞、身重倦怠、苔白膩。
    • 暑熱偏重:煩渴引飲、小便短赤、面垢自汗、舌紅苔黃。
  • 重證特徵:若瀉下過度,可出現脫水症狀,如目眶凹陷、皮膚乾燥、脈濡弱或細數。

中醫辨證與治法

  1. 暑濕犯脾證

    • 證候:瀉下清水,腹痛腸鳴,身熱不揚,納呆嘔惡。
    • 治法:清暑化濕,健脾止瀉。
    • 方藥藿香正氣散加減(藿香、紫蘇、白朮、茯苓等),或薷苓湯(香薷、黃連、厚朴、茯苓、澤瀉)。
  2. 暑熱夾濕證

    • 證候:暴瀉如噴,肛門灼熱,口渴尿赤,汗多面垢。
    • 治法:清暑益氣,滲濕止瀉。
    • 方藥桂苓甘露飲(滑石、石膏、寒水石、白朮、茯苓等),或六一散合葛根芩連湯。
  3. 脾虛濕盛證(暑洩日久)

    • 證候:瀉下遷延,神疲乏力,食少腹脹。
    • 治法:健脾滲濕,佐以清暑。
    • 方藥參苓白朮散加減,酌加扁豆、荷葉等輕清之品。

相關古籍記載

  • 雜病源流犀燭·洩瀉源流》明確指出:「暑洩因受暑邪,煩渴、尿赤、自汗面垢,暴瀉如水。」強調暑邪與濕熱相搏的病理特點。
  • 醫宗必讀》亦提出:「暑瀉者,夏月暴注水瀉……治宜分消暑濕。」

其他療法

  • 針灸:取穴天樞、足三里、陰陵泉,暑熱加曲池、合谷,濕重加中脘、脾俞。
  • 食療:綠豆薏苡仁粥清暑利濕,或烏梅湯生津止瀉。

暑洩一證,雖多屬急症,然其辨治首重分消暑濕,調護脾胃,防其津氣耗傷。古方如桂苓甘露飲、薷苓湯等,皆體現中醫「暑淫於內,治以甘寒」的用藥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