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竪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竪鵝,又稱乳蛾,為中醫喉科病證之一,屬「喉蛾」範疇。其名源於病發時喉核(扁桃體)腫大狀若鵝卵,且腫脹方向多呈縱向,故與「橫鵝」相對而稱。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肺胃素有積熱,循經上攻咽喉所致。風熱外邪初犯,壅滯喉間,氣血搏結,則喉核紅腫疼痛;若熱毒熾盛,灼傷血肉,可化腐成膿。肺胃熱盛者,多因嗜食辛辣厚味,熱毒內蘊,上灼咽喉而發。亦有因虛火上炎,或氣陰不足,喉核失養,反覆腫脹而成慢性者。
臨床表現
急性發作時,可見單側或雙側喉核紅腫凸起,形如蠶蛾,咽痛劇烈,吞咽困難,甚則痛引耳根。伴發熱惡寒、頭痛身楚,舌紅苔黃,脈浮數或洪數。若熱毒腐膿,則喉核表面可見黃白膿點,或連片成偽膜。慢性者喉核腫大暗紅,咽乾不適,反覆發作。
鑑別要點
與「橫鵝」相較,竪鵝之喉核腫脹以縱向為主,常伴明顯喉關紅赤;橫鵝則多見喉核向兩旁橫向增生,或與咽峽黏連。另需與喉癰、白喉等病鑑別:喉癰膿腫局限高突,壓之柔軟;白喉偽膜堅韌難剝,且具傳染性。
治療原則
急性期以清熱解毒、利咽消腫為主,常用方如銀翹散加減,或黃連解毒湯合桔梗湯。熱毒熾盛者,可加蒲公英、紫花地丁;膿成未潰者,佐以皂角刺、穿山甲。慢性者宜養陰清肺或益氣健脾,選用養陰清肺湯或補中益氣湯化裁。外治法可配合冰硼散吹喉,或針刺少商、合谷等穴瀉熱。
歷代醫籍如《外科正宗》載乳蛾「有單有雙,有連珠,有腫爛」,指明其病變多樣性;《醫宗金鑑》更分風熱、熱毒、虛火三型論治,體現中醫辨證之精要。竪鵝一證,實為中醫喉科辨證論治體系中,對扁桃體病變特徵與機理的高度概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