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竪弦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竪弦(疝之俗稱)
概念溯源
「竪弦」一詞首見於南宋醫家陳言所著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‧卷七》,為「疝」之俗稱。中醫所述之「疝」,泛指體腔內容物異常突出之症,可發於腹股溝、少腹或陰囊等處,與西醫學「疝氣」部分範疇重合,然中醫理論更強調其與經絡氣機失調之關聯。
中醫病因病機
- 肝經氣滯:足厥陰肝經循行繞陰器、抵少腹,若情志鬱結或寒邪侵襲,導致肝氣疏泄失常,經脈氣血壅滯,發為疝痛。如《醫學入門》云:「疝本肝經,急怒何疑。」
- 寒濕凝結:外感寒濕或素體陽虛,寒性收引,濕性黏滯,阻遏下焦氣血,致使筋脈拘急,形成陰囊或少腹腫硬冷痛,稱「寒疝」。
- 氣虛下陷:勞累過度或久病體弱,中氣不足,升提無力,臟器下墜成疝,多見於小兒或年老體弱者,常伴倦怠、脫肛等症。
證候特點
- 疼痛性質:多為牽引性脹痛,久立或勞累後加劇,平臥或按壓可緩解。寒疝者痛劇而冷;氣滯者痛無定處,與情緒相關。
- 局部表現:腹股溝或陰囊腫物時隱時現,按之柔軟或堅韌,甚則如「弓弦緊繃」,故名「竪弦」。
歷代醫家論述
《靈樞‧經脈》提及「足厥陰之別……其病氣逆則睾腫卒疝」,指出疝與肝經密切相關。元代朱震亨《丹溪心法》進一步區分:「疝者,疝也,睾丸連小腹急痛也。」強調其病位與急症特徵。清代《醫宗金鑒‧外科心法要訣》則按病因分類,提出「水疝」「狐疝」等七疝名目,擴充其辨證體系。
與現代醫學關聯
中醫「竪弦」近似現代醫學之腹股溝疝、鞘膜積液等病變,然中醫辨證更重視整體氣血陰陽失衡,如肝鬱、寒濕等內生病理因素,治療不僅於局部矯正,亦需調理臟腑功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