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水鬱(水氣鬱阻)

定義與源流
水鬱為中醫「五鬱」證型之一,首載於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,指水液代謝失常、氣化不利,導致水濕停聚體內,鬱阻氣機的病理狀態。其核心病機為肺、脾、腎三臟氣化失司,水濕內停,臨床以水腫、脹滿、二便不通為主要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臟腑失調
    • 脾虛濕困: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陽不足,水濕內停,泛溢肌膚則成腫脹。
    • 腎陽衰微:腎為水臟,主司二便。命門火衰則氣化無權,水液瀦留,加重鬱阻。
    • 肺失宣降:肺為水之上源,通調水道功能受阻,可加劇水濕內停。
  2. 三焦氣滯:三焦為水液運行之通道,若氣機壅塞,則水濕鬱滯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周身浮腫(尤以腰以下為甚),腹脹如鼓,小便短少或癃閉,大便溏滯或秘結。
  • 兼症:胸悶氣促、肢體沉重、舌體胖大苔白滑、脈沉濡或弦緊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健脾滲濕:針對脾虛濕盛者,方如五苓散(《傷寒論》)合實脾飲(《濟生方》),以白朮、茯苓健脾利水。
  2. 溫補命門:適用於腎陽虛衰者,方選真武湯(《傷寒論》)或濟生腎氣丸(《濟生方》),重用附子、肉桂溫陽化氣。
  3. 宣肺利水:若兼風邪襲表、肺氣不宣,可用越婢加朮湯(《金匱要略》),麻黃、生石膏宣肺清熱。
  4. 通利二便:鬱甚者當「折其勢」,以舟車丸(《景岳全書》)或疏鑿飲子(《濟生方》)峻下逐水,適用於形氣俱實之證。

古籍論述補充

  • 《證治匯補》強調「折鬱」法,即制御水勢,通過健脾、溫腎、利尿等法漸消其鬱。
  •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提出「補火解鬱」之說,認為命門火足則水自化,佐以利水藥如車前子、澤瀉,標本兼治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氣鬱化水:先見肝氣鬱結,後因氣滯水停,須配伍疏肝藥如柴胡、香附。
  • 血瘀水停:症見水腫伴面色黧黑、舌紫暗,宜桂枝茯苓丸合澤蘭、益母草活血利水。

水鬱之證,貴在辨明虛實標本,虛者溫補,實者攻逐,並注重三焦氣化之調暢,以恢復水液代謝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