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郁折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水郁折之
「水郁折之」為中醫治療原則之一,源自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,是針對水氣郁滯病證的調治理法。王冰註解此為「制其衝逆」,意指通過調節與制約的方式,疏通水液代謝障礙,恢復氣機升降平衡。
核心病機與表現
水郁的病理基礎多責之於腎,因腎主水液代謝,若腎陽虛衰,氣化無力,水濕停聚,則成「水郁」。臨床常見症候包括:
- 陽虛水泛:面色蒼白或黧黑、肢冷畏寒、腰膝酸軟、下肢浮腫(按之凹陷難復)、小便短少、舌淡胖苔白滑、脈沉遲。
- 水濕內停:頭面四肢浮腫、胸悶腹脹、泛惡欲嘔,甚則水飲凌心而致心悸喘促。
治法與運用
「折之」強調調控與疏導,具體治法需因證而異:
- 溫腎利水
- 適用於腎陽不足、水濕內停,代表方如真武湯(附子、茯苓、白朮、生薑、芍藥),溫助腎陽以化氣行水。
- 發汗解表(開鬼門)
- 風水相搏之表證水腫,以越婢加朮湯宣肺發汗,使水從汗解。
- 逐水瀉濁(潔凈府)
- 水濕壅盛實證,如腹水堅滿,可選十棗湯或舟車丸峻下逐水,此類方藥峻烈,須辨明實證方可使用。
- 滲濕利水
- 輕度水腫或濕濁中阻,以五苓散、豬苓湯通調三焦,利水而不傷正。
理論延伸
《內經》提出「其在上者因而越之,在下者引而竭之」,水郁之治亦需分部位論治:
- 上焦水飲:如支飲胸滿,可選葶藶大棗瀉肺湯。
- 中焦濕阻:脾失健運者,參以平胃散燥濕運脾。
- 下焦水停:腎關不利者,結合濟生腎氣丸標本兼顧。
水郁折之不僅在於驅除水濕,更重視恢復「陽氣—水液」的動態平衡,體現中醫「治病求本」的整體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